中国培育猪种。分布于北京市朝阳区、海淀区、昌平县、顺义县、通县等区、县。1985年统计,种母猪1.2万余头。
培育历史
20世纪50年代初期,利用巴克夏猪、中约克夏猪、苏联大白猪与通县、平谷县的本地猪杂交,1954年双桥农场西猪队建立育种场,北郊农场从1961年开始猪的杂交育种工作,育种群系由几个农场的猪群合并而成。参与杂交的猪有巴克夏猪、定县猪、涿县猪、深县猪、新金猪、吉林黑猪和高加索猪等,产生了体型外貌、生产性能颇不一致的杂种猪群,就毛色而言,可分为黑、白和黑白花三种。1963年由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北京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单位建立了养猪领导小组,在双桥和北郊农场分别制定了猪的育种方案,从杂种猪群中挑选较优的黑猪组成基础群。1972年,重新组织育种协作组,将双桥黑猪和北郊黑猪合并,制订了北京黑猪育种工作计划。1976年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方法,经过五个世代的选育,达到预定选育目标,1982年通过北京市科委组织的鉴定。
体型外貌
体质结实。头大小适中,两耳向前上方直立或平伸,面微凹,额较宽。背腰较平直、且宽。四肢健壮,腿臀较丰满。全身被毛黑色。乳头多在7对以上。成年公猪体重262.0千克,体长153厘米,胸围156厘米,体高86厘米;成年母猪相应为220.3千克,145.4厘米、148.8厘米和78.7厘米。
繁殖性能
母猪初情期为201~226日龄,发情持续期52~66小时,排卵数12~15枚。经产母猪排卵数为16枚。小公猪3月龄出现性行为,4~5月龄体重达35~45千克时能交配,生产中多于6.5~7月龄体重达65~75千克后才作种用。头胎母猪产活仔数10.1头,三胎及三胎以上母猪产活仔数10.33头(总产仔数11.52头)。
生产性能
生长肥育猪在一般饲养条件下日增重609.91克,每千克增重耗混合料3.7千克。体重90千克屠宰,屠宰率72.41%,胴体瘦肉率51.48%。以北京黑猪为母本与长白猪杂交,平均产仔数13.03头,杂种猪20~90千克阶段,日增重521.7克,每千克增重耗混合料3.6千克,胴体瘦肉率51.78%。三元杂交“大长北”生长肥育猪,效果较好,体重从20~90千克阶段约需103天,日增重679克,每千克增重耗混合料3.19千克,屠宰率72.26%,平均膘厚3.26厘米,胴体瘦肉率58.16%,杂交优势率达13.89%。“杜长北”生长肥育猪在相似条件下,日增重622.8克,每千克增重耗料3.35千克,屠宰率75%,6~7肋间背膘厚3.38厘米,胴体瘦肉率5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