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蒿

2024-07-17 123浏览

多年生菊科野生牧草(Artemisia sphaerocephala),又名籽蒿。

形态特征

超旱生沙生半灌木,轴根型,高可达1米,冠幅30厘米左右。主茎明显,分枝多而细,老枝外皮灰白色。叶规则,一至二回羽状全裂,裂片形成丝状条形,长5~40毫米。头状花序球形,直径3~4毫米,下垂,在枝端排列成开展的圆锥形;总苞片3~4层;边缘小花雌性,5~10枚,结实,中央小花两性,7~12枚,不结实。花托球形,裸露。

分布地区

生长于荒漠区及荒漠草原区的流动沙丘或半固定沙丘上,可组成单优势群落。是流动沙丘上的先锋植物。分布于中国内蒙古西部、宁夏及甘肃,蒙古也有分布。

利用特点

在宁夏中卫地区3月上旬萌发,7月下旬现蕾,8月中旬开花,9月下旬结实,10月上旬成熟,11月中旬枯黄。开花期干物质中含粗蛋白质8.23%,粗脂肪18.50%,粗纤维25.42%,无氮浸出物41.09%,粗灰分6.76%,钙0.80%,磷0.07%。粗蛋白质含量中等,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高,品质中等。春季骆驼*喜食,山羊、绵羊也采食,其他季节骆驼乐食。秋季落霜后,适口性提高。白沙蒿在半荒漠及荒漠地区的沙区对骆驼和羊有一定的放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