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业气象灾害,是降雹给农业生产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危害。冰雹下降时因机械破坏作用,使农作物叶片、茎秆和果实等遭受损伤;降雹后地面积压大量雹块,造成土壤板结,严重时会使农作物发生冻害。此外,冰雹的机械损伤还能引起植物的各种生理障碍以及病虫害等间接危害。冰雹对牲畜和农业设施也会带来危害。中国早在殷代甲骨文上就有冰雹的记载。西汉后的许多史书和地方志中都有雹害记载。如《后汉书·五行志》中记载大的雹灾有12次。
分布
中国冰雹分布的特点是: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中纬度地区多于高纬度或低纬度地区。青藏高原和祁连山区是雹日*多的地区,如西藏的黑河地区年平均雹日达到33.7天,为全国之冠。雹害比较严重的地区有甘肃南部、东部,内蒙古昭乌达盟,山西、河北的太行山区以及四川、云南部分地区等。一年中各地降雹的时期不同,可归纳为四类:春雹区,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每年以3~5月降雹为*多,占全年雹日的70%以上;春夏雹区,在长江以北、淮河流域、四川盆地以及南疆地区,每年以4~7月降雹*多,占全年雹日的75%以上;夏雹区,主要在青海和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以6~10月为*多,占全年雹日85%~90%;双峰型雹区,主要在四川西北部和东北的东部地区,每年雹日多出现在5~6月及9~10月,占年降雹日70%以上。夏雹区是中国降雹日*多、雹期*长的区域,也正是农作物生长的季节,雹害*大。春雹区为降雹日*少区。另外两类雹区则介于其中。雹日*频繁的青藏高原,雹粒一般都比较小,且多处在非农业区,雹害相对较轻。雹害地区狭窄,一般降雹带平均长为几公里至30公里,*长达100公里左右,宽度平均为几公里,*宽达20~30公里。降雹的时期和地区比较固定,即所谓“雹走老路”。森林区在同样条件下比无森林地区降雹日少。大部分地区70%降雹时间集中在地方时13~19时,以14~16时为*常见。每次降雹持续时间大多为5~15分钟,若间歇性降雹,可长达3~4小时。
危害
冰雹灾害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冰雹的破坏力和作物所处的生育期。雹害一般可分为轻雹害、中雹害和重雹害三级。轻雹害,雹块大小如豆粒、枣子,农作物茎叶被砸伤残:中雹害,雹块大小如杏子、核桃,农作物折茎落叶;重雹害,雹块大小如鸡蛋、拳头。雹块溶化后,地面雹坑累累,土壤严重板结,农作物地上部被砸秃,地下部分也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各种农作物抗雹害的能力不同,同一作物的不同生育期抗雹害能力也不同。禾本科作物生育前期抗害能力强,生育后期抗害能力弱。如小麦在抽穗以前被冰雹砸断茎穗,只要留有根茬,仍能恢复生长并获得一定产量,如在抽穗后期被砸断茎穗,则产量低而晚熟,影响下一茬的播种;玉米苗期受灾后只要残留根茬,也能恢复生长,孕穗期叶片被打坏,对产量影响不大;谷子幼苗期也具有一定的抗害能力;水稻成熟期受雹害后,长秆弹力性有芒品种比短秆直立性无芒品种脱粒少,受害轻。双子叶作物与禾本科作物正相反,以生育中后期抗雹能力较强,而苗期则不抗雹害。
防御措施
①合理布局农业生产。根据降雹时期及地区分布规律,使农作物的主要生育期与多雹期错开,或种较为抗雹害的作物。②注意气象台的降雹预报,并对本地区的降雹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以往冰雹发生的条件、源地、路径、时间和强度,分析可能降雹的时间和地点,采取应急措施,如覆盖温室,将畜群赶回圈内等。③改良生态环境,植树造林,绿花荒山秃岭,减轻强对流的发展,有助于减少冰雹灾害的发生。④灾后补救。**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不同生长季节,决定是否采取翻种或加强管理措施。只要农作物还能恢复生长力,而且生长季节又不太晚,都不必翻种,可抓紧时机中耕松土,破除板结,提高地温,追施速效肥料,结合浇水等措施,促进受害作物迅速恢复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