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产

2024-07-19 129浏览

农作物收获前的产量预测,测产的统计资料是国家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国际贸易中掌握农产品供销动态,以及国家对农产品的储运、加工等的参考依据。也是生产单位收获前准备劳力、物资的重要依据。

农作物测产一般采取抽样测产,以抽样代表总体。因此**要在大量的、不同类型的农作物群体中确定抽样对象,常用的方法是划类选点和等距离抽样两种方法。划类选点是将全部测产对象按栽培条件及作物生育状况分成几个类型片,在每一类型片中选定一个测产片,在测产片内选2~3块有代表性的田块,每一田块设置3~9个取样点进行测产,测产结果即该类型片的产量。等距离抽样是将全部测产田块,按目测估产水平由低到高排列,累计各产量水平的播种面积,将播种面积分为几个相等的组,从每组抽取位于本组半距(中点)的测产单位作为调查田块。在确定了取样的类型片和地块以后,还要根据测产地作物生长的均匀程度和面积的大小确定具体田块的样点数目、样点大小和取样形式。作物生长均匀,土壤肥力差异小,取样点面积大,则取样点数可少些。一般5~10个点为宜。若田间作物生长均匀,土壤差异小,可在一条对角线或两条对角线上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取样点。田间作物生长不均匀,可按总体变异比例划分设置取样点。

测产方法通常采用目测法、取样测数法和取样实割法三种:

目测估产法 简便易行的方法,一般由有经验的生产者或科技人员,根据以往实践经验结合当年气候栽培水平和田间作物长势,综合分析判断,得出粗略的估产概念。鉴于个人经验的局限性,目测法使测产结果常有很大的出入。

取样测数法 通过选点取样,查株数、穗(荚、铃)数、粒数,求算出样点产量及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取样点的形式和大小,按作物植株大小和播种方式来决定,小植株的密植作物样点大小可用1平方米、2平方米,这样便于折公顷计算产量。高秆宽行距作物样点面积一般要大于1平方米以上。样点形式有方形样点和长度样点。方形样点可用制成的测产框进行取样,长度样点是根据平均行距除以计划取样面积得出取样长度,然后根据取样长度,可在一行或几行上进行该点样数的取样测产。通常不论小株密植作物或高秆作物,采用长度样点较为方便而且准确,尤其是高秆作物更不宜用方形样点测产。样点确定后即可根据不同作物的产量结构进行数苗,数穗,数粒,数荚,数铃等项目的调查。调查时为避免误差过大,对粒数,荚数等项目取样要在30穗或荚以上。取样测数法并不要求将样点全部植株割下进行离体实测,因此可在成熟之前的较早时期内进行,真正起到测产的作用。调查结束后即可根据不同作物产量构成,把样点产量折算为每公顷产量。以稻、麦、棉花为例计算如下:

测产

将各样点测产数平均得该田块的测产结果,为获得某单位不同类型片的平均产量,可用加权法求算不同类型片的平均产量。

测产

其它测产方法 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以高空大范围宏观信息感应的各种测产方法,在世界各国相继采用,如以飞机、卫星和飞船进行产量预测。利用光学和电子仪器接受地面农作物辐射、反射和散射的电磁波信号,用图像胶片和数据磁带记录下来,通过无线电将图像和数据传送到地面接收站,借助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加工,从中提取对农作物生长状况及产量的有关信息。

遥测测产,**对土地进行农业分区,确定某一类作物的播种面积后,对作物出苗率进行勘测,对播种面积进行复测,排除改种等因素引起误差,在作物主要生长阶段勘测作物长势及不同生育状态,进行大量的多光谱反射率的测定。根据这些卫星遥测资料,对相应地区的日照量、降雨量、热量动态和这些因素对作物产量影响的历史资料所建立的模式进行对比,再根据作物品种的属性确定单产及某作物的估产。

航空勘测离地面较近,一般用广角相机,一幅像片能覆盖十平方公里地面,但像片的纠正和复制费用高;卫星遥测离地面远,用窄角相机,一台摄像机可摄98×98平方公里的面积,地面分辨率达40米,载人宇宙飞行器的照相机分辨率可达10~20米。卫星每天绕地球14圈,18天可摄整个地球一遍。卫星探测范围大,受地面条件限制小,获得资料全面,迅速准确,并能反映地面的动态变化过程,美国利用陆地卫星估产误差仅0.5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