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岗石窟,曾经去过,那是三十年前的出差大同矿务局,特意拐过去的。
云岗石窟,虽说名声在外,但对它的了解,至今还是朦朦胧胧,如那次不是同去出差的是原大同矿务局的副总工程师,他给介绍和安排,可能也不会这样上心,也没有这么容易有这个机会。
当时正用钟万勰先生的多单元多工况有限元结构分析程序(DDJ),在进行“多工况多高度液压支架整架强度分析”。同时,做了一些《A Finite Element Static Analysis Program System For hydraulic supporter》,结合矿井下常发生人体盆骨断裂案例,与人合作,做了些《人骨盆的生物力学_坐位时和双足站立时的应力研究》类的课题。有些收获后,想再一鼓作气,煤矿巷道里的受力工况错综复杂,如果能把液压支架的实际受力数据实时传送到地面,不仅能提前警示面上操作的工人,更能对产品的设计改进、运行周期有个估量。到现场才发现,煤矿井下的数据传送受岩石地层干扰屏蔽,当时几乎没有这个可能。何况,井下危险,没有人愿意担让我下井的这个“险”,围着桌子吃了几顿饭,就要把我打发回家了。
临走前些天,搭大同矿务局的车去大同城里和云岗石窟去散散心。城里的古迹很多,但人迹稀少,往往一个景点就我一个人,不要买票(连买票的人也没有)。遇到一阵风吹过,把庙门“吱吱哎哎”的慢慢带上,就我一人与四大金刚在黑幽幽的大殿里游荡……云岗石窟还是惊震到我了,虽然当时心情有些郁闷,但在巨大的“佛祖”面前,渺小、微不足道……
当时,站在高高的云岗石窟往远处瞭望,不远的公路上是川流不息的运煤车在隆隆作响,风尘滚滚;再远些,是一条开阔的干涸河床,有细细的溪流在卵石中间缓缓淌着。有人扛来梯子进窟洞修理,梯子往墙上一靠,落下一片片带彩绘的泥沙,万复不劫……
这次去云岗石窟,是旅游,是陪老伴旧地重游。
云岗石窟的变化,不可谓不大,犹如奇妙的“梦幻之变”。**,一个超“六星级”的厕所就足以令人刮目相看。进入甬道,二边绿树成荫,湖水波光涟涟,石刻雕像默默耸立……
沧海横流,唯有历经千年还幸存遗留下来的“佛祖”,气势恢弘、风采依旧。
站在高大的昙曜和尚像前合影,向这位“创新创业的前辈大师”致敬!
太武灭佛时,尚为人类留下了一个古代石窟群,可谓创业不易;依山开凿,绵延数里的洞窟、窟龛和石雕造像,颇为壮观,可谓创新有成……
价值所在!
前些日子,遇到周曦民老师,说起大数据的应用,“大数据的真假之辩”一说,一针见血,令人焕然一振。
如能倚当年在大同矿务局采集井下液压支架实时数据,长年累积,当然可以称之为是“大数据”,但其价值又能留有几何。搞仿真分析的人偏好对比试验数据和模拟仿真之间的差别,其实,同样的产品,由于工况不同载荷不同其结果就会不尽相同,要让产品更安全更高效更有针对性,数据的实时采集只是提供了一条方法和工具,而真正辨别“真假”,开掘“价值”,还得从设计者、制造者、使用者的循环生命周期中,剥茧抽丝才能成蝶重生。
如今,我心依旧,只是研究对象从那个“液压支架”变成了“起重机”,傍设计者、制造者到使用者,其“真伪”和“价值”才能显现。
未来,不仅要掌控稀缺数据源,更要掌握剥茧抽丝的技术,才能成其为真正的“价值”。
与老伴出去,拍照留影,有时候是件蛮累的、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景点前要让她摆个“POSS”,难上难;“到此一游”没有照片,又觉得有些可惜。用她的话是要学会“抓镜头”,这个实在有些难为我了。
回到家里,把各自的照片并在一起,还真有些“好玩”的照片出现了。是老伴拍的。
一张照片里,同时出现了五个“我”。
人生如匆匆过客:时而张扬,摆个“POSS”;时而落魄,转身离去;时而消停,步履瞒珊;时而失落,身形佝偻;时而振作,意欲未尽……
时光也是过客,匆匆流逝,能留下的才是精华。
豪华“方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