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小麦黏虫从了解习性开始

2024-05-15 85浏览

       小麦黏虫成虫具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春季由南方向北逐渐迁移为害,秋季又由北迁飞回南方为害。我省一年发生3~4代,成虫昼伏夜出,黄昏时觅食。成虫对灯光、糖醋液有较强的趋性。

        雌虫产卵趋向黄枯叶片,在玉米苗期卵产在叶片**,成株期产在穗部苞叶或果穗花丝等处,形成纵卷条状卵块,每个卵块20~40粒,多者达200~300粒。每头雌虫一生产卵1000~2000粒。小麦黏虫喜好潮湿气候,相对湿度75%以上,温度23℃~30℃有利于成虫产卵和幼虫存活。

         幼虫有6个龄期,1~2龄幼虫多隐藏在作物心叶,取食叶肉,只残留表皮。3龄后将叶片咬成不规则缺刻,密度大时能将叶片吃得仅留下叶脉。4龄后幼虫具假死性并进入暴食阶段,大发生时有群集转移为害的习性。幼虫老熟后停止取食,爬入3~4厘米的土层中作土茧化蛹。

        针对小麦黏虫的这些生活习性,宜采取这些防治方法:

        方法一:百株幼虫10头或每平方米5头时需防治,选用90%晶体敌百虫1000~1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

        方法二:90%晶体敌百虫加40%乐果乳油等量混合液1200~1500倍液喷雾,或4.5%高效氯氰菊酯2000~3000倍液均匀喷雾,或25%灭幼脲三号500~600倍均匀喷雾,或25%敌马乳油50~80毫升,兑水15~30千克均匀喷雾。

        方法三:在三龄前选用25%灭幼脲三号悬浮液500~600倍液,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40%毒死蜱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1500~2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2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