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白星病

2024-07-19 186浏览

茶树芽叶病害之一,又称点星病。分布于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川、贵州等省,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亦有报道。为害茶、油茶、山茶等植物。

症状

嫩叶初发病呈针头状的褐色小点,对光照射,可见周围有黄色晕圈。以后病斑稍稍扩大,呈圆形,直径1毫米左右。正面病斑中部变灰白色,略凹下,周围有褐色隆起线,病、健部分界十分清楚。后面病斑与正面很相似,但病斑中部常呈淡褐色。一片嫩叶上病斑数目不定,少则数个,多的达数十个以至百个以上。病斑多时连成不正形斑块。后期在病斑正面灰白色部分,长有黑色小点,数个散生。嫩芽、嫩茎和叶柄上的病斑与嫩叶上的很相似,但数目不如嫩叶上的多。病梢上叶片小,节间短,百芽重减轻。病害严重的叶片,呈焦枯状,*易脱落。

病原

叶点菌学名为Phyllosticta theaefolia Hara,属球壳孢目球壳孢科无色单胞族叶点菌属。病斑正面所见的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球形或近球形,直径60~90微米(培养基上培养的分生孢子器,显著比病组织上的大),暗褐色,有孔口或有乳头状突起。孢子成熟后即从孔口喷出。孢子圆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长宽为2.6~4×2.6~3.4微米,无色、透明、单胞。

侵染规律

发病地区的茶树生长季节,均可见到病叶。冬季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在有病枝叶上越冬,翌年温、湿度适宜,产生胞子借风、雨飞溅,侵入嫩梢。一般温度以20℃左右、相对湿度在70%以上为*适宜。旬平均温度高于25℃,对白星病的发生不利。发病与降雨次数关系大,凡降雨次数多则发病严重,春、秋两季雨后,病害明显加重。安徽皖南山区春季发病*多,秋季次之,夏季*少。从3月中、下旬到4月初茶叶初展,开始出现病斑,以4~5月份,尤其以5月份为*多。一般海拔在450米以上、日照短、阴湿多雾的山地茶园发病多。此外,在土壤瘠薄、采摘过度、肥料施用不合理、偏施氮肥、忽视配合磷、钾肥的,都易发病。单株间抗病性差异也*为显著。

防治

早春结合修剪,清除有病枝叶,减少初次侵染来源;加强管理,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结合采茶,及时采下有病芽叶,以抑制病情。有发病历史,且病害较重的地区或田块,于3月底4月初发病前,喷施50%托布津600~1000倍液,50%多菌灵1000倍液,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