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耗水大于吸水,体内水分不足,甚至过度亏缺而受害的现象。
干旱的类型 根据干旱发生的原因,可分大气干旱、土壤干旱和生理干旱三种。大气干旱的主要特征是大气相对湿度低,阳光强,温度高,有时还伴随干旱风。在这种情况下,植物的蒸腾作用加速,甚至气孔失去控制能力,不正常地持续张开,以致植物在短期内大量失水,造成蒸腾失水和根系吸水的*不平衡,严重危害植物的生长发育。土壤干旱的主要特征是土壤中缺乏植物可吸收利用的水分,根系吸水不能满足植物正常蒸腾和生长发育的需要,严重时,土壤含水量降低至凋萎系数以下,造成植物永久凋萎而死亡。生理干旱则是由于生理原因,以致植物不能吸收土壤中水分而出现的干旱,例如土壤溶液浓度过高(由于含可溶性盐分过多或施肥过量),土壤温度过低和严重缺氧等,都可能使根系吸水的正常生理过程遭到阻碍或破坏,以致不能满足蒸腾的需要,造成植株缺水,甚至萎蔫而亡。
根据干旱发生的时间,可分为春旱、夏旱和秋旱。在冬春季降水*少、春季大风多、温度回升迅速的条件下,蒸发量大,空气相对湿度低,土壤湿度小,形成春旱。中国春旱多出现在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和甘肃等省。春旱的发生常严重影响越冬作物的正常生长和春作物的播种。夏旱又称伏旱,每年夏季,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降雨少,温度高,蒸发蒸腾量大,湿度低,造成夏旱。夏旱主要出现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苏等省,例如1958年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很强,江淮流域较长时间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出现了大旱。夏旱常出现在一些春播作物的生长旺盛时期,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农民称之为“掐脖旱”。秋季,中国多数地区已在强度较弱的冷高压控制下,降雨*少。秋旱可遍及华中、华北和华南等地,特别是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和安徽等省经常发生,对作物也常造成严重危害。
干旱对植物的危害 主要是破坏植株体内的水分平衡,从而改变各种生理过程。干旱缺水时,会导致各部位间水分的重新分配;一般是幼叶向老叶夺水,使老叶死亡;而胚胎组织的水分则被分配到成熟部位的细胞中去,所以禾谷类作物穗分化时遇到干旱,小穗和小花数减少,灌浆时缺水,籽粒就不饱满,影响产量很大。干旱可使水解酶的活动加强,因而使有机质大量消耗。严重干旱时还可使气孔关闭,蒸腾减弱,体温升高,蛋白质凝固,原生质由溶胶变成凝胶,甚至使原生质结构遭受破坏而死亡。
防旱途径和措施 干旱的发生及其危害的程度,主要与大气降水和土壤有效水贮存量的多少密切相关,此外还与气温高低,干热风状况,耕作技术和作物种类、品种、生长时期以及生长状况等有关。因此,兴修水利,是预防干旱的根本途径。合理的种植制度,选育耐旱品种,科学的耕作施肥等农业技术,作好干旱气象预报,合理灌排以及开展人工降雨等,都是防旱抗旱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