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利用工程措施,使多沙河流汛期挟带的大量泥沙在两岸滩地或堤背后窿地落淤达到巩固堤防的目的。这一概念先秦已有了。有人认为东汉王景治河时已采用放淤固堤的办法,但史无明文。宋代已大规模放淤肥田,放淤固堤的实施始于明代后期,清代乾隆、嘉庆时期(1736~1820年)在黄河及海河水系各河上形成高潮,并有技术性的总结。直至近代,这一措施还在采用,既可固堤,又可减少主槽淤积,缺点是容易引溜生险。有人认为是治黄上策,但技术问题未完全解决。
古代放淤固堤,可分为河滩落淤和堤背放淤两大类。河滩落淤的办法有:①植柳落淤,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刘天和提出沿岸密栽低柳,水涨淹柳,水退沙留;②利用缕堤淤滩,明万历初,万恭提出坚筑两道缕堤,洪水漫过堤顶,水退沙留:③稍后潘季驯提出利用遥、缕二堤之间的格堤落淤;④利用丁坝一类建筑,在坝后形成迴水区落淤;⑤利用“木龙”、埽工等护岸工程落淤,清代使用较多:⑥挖“进黄沟”,引水入滩区宽阔窪地放淤。
堤背放淤有①月堤放淤。这是*常用的办法。在险工背后或堤后窪地周围筑月堤,再在大堤上分别开上、下二口,既可用静水,又可用流水放淤,从上口进水引沙淤窪,从下口排清水归河;②涵洞放淤。在大堤上口设涵引浑水至放淤区;③埽后放淤。选择埽工下游背溜处,在大堤外筑一围堰放淤。乾隆、嘉庆时这种放淤,较大规模的,统计不下六七十次。黄河上的放淤区长宽从一百几十丈至几十里,海河水系放淤长宽较小,一般为几十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