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堤防

2024-07-19 74浏览

古代壅水、挡水、护岸的建筑,有时与“埝”、“坝”同义。堤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国先秦已有明确记载。海、河、湖、陂等的堤防,历代都有兴修,用以防潮、防洪、蓄水,固定河槽等。还有保护城镇、村落、田亩及特定地区的围堤等。建筑材料有土、石、土石混合和柴土混合等。土堤出现*早,在西汉才有大规模石堤。江河堤防中,以黄河堤防历史长、规模大、体系完善。战国、秦、汉黄河下游堤防逐渐完备。下至五代北宋已有双重堤防,又按险要与否分为向著、退背两类,每类又分三等。到元明堤防按位置和用途分成十来种:①遥堤,又称大堤,名称*早见于五代。堤距较宽,是防御洪水、稳定河道的主堤。②缕堤,名称*早见于元代,依河势修筑离主河槽较近,用以约束水流,防御一般大水。有时也叫大堤。③格堤,也叫隔堤,明代《河防一览》中对格堤有专门的论述。沿河床横断面方向在遥缕二堤间修筑,所以又称为横堤。它把遥缕二堤间的滩地分隔为长格,阻止漫过缕堤的洪水冲刷遥堤堤根。类似的还有撑堤。④月堤又叫越堤。名称*早见于元代,修筑在遥堤或缕堤的危险地段,两头仍弯接大堤,堤形弯曲如月。类似的还有圈堤、套堤等。⑤子堤。又叫子埝,是在大堤顶上加筑的小堤,以防大水漫过。⑥戗堤。邦贴在险工地段的大堤背后,低于正堤。⑦刺水堤。见《至正河防记》,类似现代河工上的丁坝,用以挑水、逼溜,保护堤岸等。⑧截河堤。见于《至正河防记》,相当于拦河坝,截断河流,壅水旁出。

按修守分类,一般都有民修民守的民埝和官修官守的官堤。

除黄河外,到明清时长江干支流下游和永定河下游已有系统堤防;其他各主要河流一般都有部分堤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