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属

2024-07-19 143浏览

能引起多种动物布鲁氏菌病的一类革兰氏阴性小杆菌。1887年英国细菌学家布鲁斯(Bruce)**发现羊布鲁氏菌而得名。宿主广泛,*易致牛、羊、猪流产。

形态

此属细菌多生活在宿主细胞内。大小约(0.5~0.7)×(0.6~1.5)微米,常呈单个排列,*少数呈两个相连或呈短链状串状排列,无鞭毛,无运动性。不形成芽胞和荚膜,DNA的G+C含量约为55~58摩尔%。本属细菌的形态常因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多形态性,可由光滑型菌变成粗糙型菌。

生长特性

此属细菌为需氧菌,在37℃、pH6.6~7.0时发育*佳。初代分离时,牛种布鲁氏菌需在含5~10%CO2环境中才能生长。肝汤是此菌的*适培养基。在肝汤琼脂或蛋白琼脂上,菌落呈圆形、稍隆起、光滑、均质,菌落中央常带有很细小的颗粒,初无色透明,后渐趋混浊。菌落大小为0.05~4毫米。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混浊生长,不形成菌膜。该属细菌生长繁殖缓慢,迟滞期较长。初次分离一般需5~10天。不液化明胶,不产生靛基质,不凝固牛乳,在普通培养基中不发酵糖类(除沙林鼠种),MR和VP反应阴性,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常为阳性,不溶血。有些种型的菌株能使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有些种型能产生硫化氢。

分型

国际布鲁氏菌命名委员会(1970~1974年)将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这一分类法目前仍在世界各国广泛应用。6个种分别为羊种布鲁氏菌(Br.melitensis)、牛种布鲁氏菌(Br.abortus)、猪种布鲁氏菌(Br.suis)、沙林鼠种布鲁氏菌(Br.neo-tomae)、绵羊副睾种布鲁氏菌(Br.ovis)和犬种布鲁氏菌(Br.canis)。

布鲁氏菌属的抗原结构虽然复杂,但不同种型菌的抗原结构和成分具一定相关性。血清学方法证明,布鲁氏菌存在A、M和G三种抗原。A抗原对牛种菌生物1型有特异性,M抗原对羊种菌生物1型有特异性,G抗原为两种菌所共有。羊种布鲁氏菌1型抗原成分M∶A为20∶1,牛种布鲁氏菌生物1型M∶A为1∶20,猪种生物1型M∶A为1∶2。

抵抗力

布鲁氏菌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相当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存活时间为:在污染的土壤表面20~40天,直射阳光下4小时,散射日光7~8天,水中150天,牛乳中8天以上,咸肉中40天以上,在皮毛上1.5~4个月,粪便中8天至4个月,尿中4天至5个月以上。60℃30分钟、70℃5分钟可被杀死,煮沸立即死亡。对消毒剂较敏感,1~2%石炭酸及来苏儿和0.1%升汞于1~5分钟杀菌,0.2~2.5%漂白粉2分钟、0.1%新洁尔灭30秒即可杀菌。布鲁氏菌对四环素*敏感,其次是链霉素、土霉素。对杆菌肽,多粘菌素B、M和林肯霉素等有很强的抵抗力。

病原性

布鲁氏属菌不产生外毒素,但有毒性较强的内毒素,尤以羊种菌内毒素的毒性*强。不同种型的菌株具有不同的致病力,羊种菌各型的致病力大于其他种型;猪种菌大于牛种和其他种菌。该属细菌对羊、牛、猪有高度的感染性。马、骆驼、鹿、犬和猫等亦可感染。引起母畜流产,公畜睾丸炎、副睾炎、关节炎。有的虽无临床症状,但可从乳、粪、尿及子宫分泌物持续排菌。实验动物中以豚鼠*敏感。对人的致病力通常以羊种菌为*强,猪种次之,牛种*小。犬种亦能感染人,绵羊副睾种和沙林鼠种还没有致人感染发病的报道。

鉴定

微生物学诊断主要是采取流产胎儿的胃内容物、羊水、胎盘、肺、脾等脏器和母畜的阴道分泌物、乳汁和尿等作细菌分离培养和显微镜检查,或用上述病料乳剂接种豚鼠,经7~10天采血检查抗体或剖杀分离细菌。血清学诊断方法主要有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玻板凝集试验、抗球蛋白试验、琼扩试验、免疫电泳、荧光抗体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固相放射免疫试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