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补播

2024-07-17 95浏览

在不破坏或部分清除原有植被的情况下,在草地上补种优良牧草,用以改善草地植被成分,提高其产量和质量的草地改良方法。由于简便易行、成本低、容易见效,为各国草地改良中广泛应用。美国天然草地补播更新技术始于20世纪初,已取得一些成功经验,其中1.2亿公顷干草原,400万公顷灌木荒漠,大面积的其他草地,由于优良牧草减少,载畜量降低,近年来采取补播措施,使牧草产量提高了5~10倍。前苏联在草群稀疏的草地上补播,一般提高产量0.5~1倍,其成功的经验是:森林带补播三叶草;草原带补播紫花苜蓿、红豆草、冰草、无芒雀麦;半荒漠带补播木地肤、冰草;荒漠带补播驼绒蒿、梭梭等。澳大利亚把在草地上施磷肥和补播地三叶草作为草地改良的一项重大措施,在2600万公顷的人工草地中,补播地占2/3以上。中国至1989年底共改良草地287万公顷,其中用飞机补播的108万公顷。补播已成为草地建设、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一项重大措施。

补播地段的选择和处理

需要补播的地段主要是:①原有植被稀疏或过牧滥垦、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或风沙危害的地方;②大面积清除了灌木、毒草及其他非理想植物多的地方;③原生植被饲用价值低,种类单一,需要增加其他优良牧草的地方。为保证补播效果,应使地面状况有利于植物发芽生长,年降水量一般不少于250毫米,播后给以必要的保护管理。播前可根据情况采取地面处理,如松耙、划破地皮、穴垦、条垦、全垦,重牧(蹄耕),清除灌木等非理想植物和枯枝落叶,焚烧、捡拾地面各类杂物等。

草种选择

根据牧草的适应性和补播目的选择草种。中国北方在年降水200~600毫米范围内,随降水递增,较适宜的草种主要有木地肤、驼绒蒿、沙蒿、羊柴、柠条、梭梭、达乌里胡枝子、黄花草木樨、沙打旺、红豆草、草木樨、紫花苜蓿、无芒雀麦等;在南方800毫米以上多雨地带,夏季高温不超过35℃的地区以白三叶、红三叶、百脉根、多年生黑麦草等为宜,在夏季气温更高的亚热带、热带地区以大翼豆、柱花草、银合欢、山蚂蝗、岸杂一号狗牙根、宽穗雀稗等较好。根据利用目的,如为延长青草期,应选返青早、枯黄迟,甚至常年不枯的牧草。放牧地需补播耐牧的下繁草,刈草地则应选上繁草。防风固沙的要求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水土保持的则应根系发达、株丛稠密,以根茎根蘖型为佳。

补播时间

选水热条件好、杂草危害较小的时间。中国北方多在雨季来临或秋季多雨期,或透雨之后及时抢墒播种;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杂草危害严重,夏季又常有高温伏旱,多以秋季为好。温度以日均温10~20℃为宜。播种当年应有充分的生长时间,以利幼株健壮,保证越冬。在春夏干旱而冬季降雪较多的地方,可采取初冬“寄籽播种”或早春“顶凌播种”等,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水分。

补播方法

主要有:①飞机播种。这是一种现代化的草地补播改良方法。它具有速度快、效率高、作业范围广、省劳力、收效大等优点,对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缺乏劳力和资金的大面积草原牧区更为适用(见牧草飞播)。②地面机具补播。用松土补播机或其他机具播种。③人工或畜群补播。人工撒种或在牛、羊、驼等放牧家畜颈部悬挂底部可漏种的盒袋,内装种子,随畜群游走而将种子撒在地上。

播后管理

播后应尽可能以耙、耱、镇压、畜群践踏等方式覆土,以利种子发芽生长。还应防止鼠、虫、鸟类对种子和幼苗的损害,避免过早放牧及放牧过重,特别是种子出苗期和幼苗生长期,应严格控制畜群进入播区,以利保苗和建植初期生长。如能与必要的施肥、灌溉、除莠等结合进行,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