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农业

2024-07-17 116浏览

农业系统的一个分支。有时也被称为有畜农业。草地农业结构中,含有较大比重的豆科牧草的人工草地或天然草地(通常不少于25%),和与之相适应的家畜种类和数量。其成熟结构中动物产品的产值不少于农业总产值的50%。正在建设中的草地农业,可能达不到这一要求,但应取向于此。草地农业中的动物生产部分,以草食家畜,尤其应以反刍动物为主,以充分利用农田及草地所生产的人类所不能直接利用的植物有机物转化为动物产品。

实施草地农业的要点在于:①充分利用牧草,尤其是豆科牧草,在生产大量植物有机质,为草食家畜提供大量饲料的同时,增加土壤有机质,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这是土壤永续利用的基础;与此同时还可充分利用不宜于作物生长的土地以及与作物间作、套种、轮作,充分利用作物生产中土地空闲时期,以增加土地植被覆盖,使土地利用趋于合理,避免过度垦植造成的水土流失;作物苗期及收获后,在中国大陆仍有20%~40%的水、热资源可供牧草生长利用。通过牧草的间作、套种及填闲种植,可使草地农业光能利用率较传统农业提高一倍左右,这相当于增加了一倍的土地面积。此外,豆科牧草使初级生产中的蛋白质成倍增长,并相当于每年为每公顷土地施用大约75千克的氮素,对生态系统生产水平的提高有重大意义。②饲养适当的草食动物,尤其是反刍动物,以充分利用草地牧草及农田副产品转化为畜产品,加深生态系统的转化层次。作物生产的秸秆、皮、壳、渣、粕等为人所不能直接利用的部分,所含能量约为可以直接利用部分的3~5倍,用它来转化成畜产品其产值可与作物产值相当或略高,亦即提高经济效益一倍。反刍动物的瘤胃被称为世界上*大的发酵罐,瘤胃微生物可使质量低劣的粗纤维分解,并可利用非蛋白氮(如尿素等)合成动物蛋白质。反刍动物在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中,使生命不可缺少的蛋白质大为丰富。动物粪尿排泄物可补充土壤肥力。草食动物的合理牧食活动,为维持多年生草地健康生存所必需,而且是牧草作物*经济的收获方式。因此适当的数量、品种,并加以适当管理的草食动物,尤其是反刍动物是草地农业系统的必要内涵。③土地、植物、动物及管理的优化组合。作为草地农业系统,要达到上述要求,应具备一定的结构和功能,这就需要优化处理及合理营运(见草原生态系统)。其中包括组分及生产流程的优化和全系统的监测与反馈系统的建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