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貌酷似麻黄,故名木麻黄。木麻黄科,木麻黄属(Casuarina Adans.)。该属约65种,主产大洋洲,亚洲东南部、波利尼西亚及非洲热带也有分布。中国引入栽培3种。
形态和用途
①木麻黄(C.equisetifolia L.):常绿乔木,高达30米,胸径70厘米。树干通直。叶退化呈鳞片状。小枝绿色,代替叶进行光合作用;小枝长10~27厘米,节间短,长4~8毫米,每节上有轮生鳞叶6~8枚。花单性同株或异株;雄花有花被,穗状花序;雌花无花被,头状花序。果序椭圆形或球形,径1~1.6厘米,木质苞片被毛;坚果连翅倒卵形,长5~7毫米。花期4~5月,果8~11月成熟。②细枝木麻黄(C.cunninghamiana Miq.):小枝纤细而稍下垂,长15~30厘米;节间短,长4~5毫米,每节上有鳞片叶8~10枚。果序椭圆形,长1~1.2厘米,径8毫米,果苞无毛。③粗枝木麻黄(C.glauca Sieb.ex Spreng.):小枝较粗而下垂,长18~100厘米,节间长1~1.2厘米,每节上有鳞叶12~16枚。果序宽椭圆形,长2厘米,径1.3厘米。
木材坚重,在澳大利亚称为铁木,经处理后,可作建筑、家具、枕木等用材,又是优良的薪炭材。树皮含鞣质8.8~18.0%,纯度可达80~85%,为栲胶工业原料。木材含纤维27%,可制浆粕。枝叶可作家畜饲料。种子可饲养家禽。木麻黄耐干旱,耐盐碱,抗沙埋,是沿海防风固沙优良树种。
(李秉滔)
木麻黄
地理分布和生物学特性
木麻黄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和北部、太平洋诸岛、马来群岛等地区的靠近海滩和沙丘上。早在19世纪,亚洲、非洲和美洲热带、亚热带国家就引种栽培,现已广布各地区。中国1902年引种于台湾恒春,现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南部温州湾、台湾滨海地区和南海诸岛均有栽培,垂直分布自滨海沙滩开始至海拔1700米,均能正常生长发育,但以滨海地区生长*好。木麻黄是阳性树种。除幼苗初期阶段具有耐荫能力外,整个生长发育过程都需要充足阳光,在浓密郁闭的林冠下,不能天然更新。木麻黄喜炎热气候,在华南适生范围,北限基本上与20℃等温线吻合,日平均温度≥10℃的年活动积温需7000℃左右。能耐40℃以上高温和-3℃短暂低温,月平均温度低于16~18℃时生长停滞,月平均温度高于25~28℃时生长*快。在澳大利亚天然分布区年降水量为700~2000毫米;中国木麻黄栽培地区,年降水量1200~1600毫米,而且高温与多雨正好同期,这有利于木麻黄高产。木麻黄适生于pH6~8的滨海沙土,但也能适应其他土类的酸性土。距离海岸较远的台地或丘陵地,由玄武岩发育而成的红壤、砖红壤,如果土壤不太粘重时也能生长。在平原水网地区的冲积土,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呈中性、碱性或微酸性反应,生长良好。木麻黄是抗风固沙树种。由于树干、树枝均有形成不定根的能力,只要顶梢不被埋没,仍能生长良好。主根较深,侧根发达,水平分布常为冠幅数倍,须根多集中在40厘米以上的土层。树冠均匀,透风良好,皮韧材坚,因而具有抗风固沙能力。一般10级以下台风仍能挺立,12级台风能将其主干和枝桠吹折。根系与放线菌法兰克氏菌属共生,形成能固定空气中游离氮素的根瘤。木麻黄根系还具有菌根,能帮助吸收磷和其他所需的矿物元素。两者与其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和速生高产均有密切关系。
造林技术
中国引种栽培的3种木麻黄,适生条件虽然稍有差异,但生长特性与造林技术基本相同,可以木麻黄为代表。①良种选育:木麻黄可分为短枝、中枝、长枝三个类型,其中短枝优于中、长枝,而短枝类型中,又以短枝、密节、细节者为*好。此种木麻黄,干形通直,树冠塔形,枝桠细密,抗风力强,变异性小,生长迅速,是优良品种。②采种育苗:采种宜选择短枝、密节、细枝类型,10~12年生的母树为好。果实呈黄褐色或淡灰色,鳞片微裂,种子灰褐,充实饱满,即为成熟特征。采种*好用采种梳,以免损伤母树枝桠,影响翌年产果量。果实置于阳光下曝晒2~3天,种子自行脱落,出种率3~4%。种子70~80万粒/公斤。室内发芽率约50%。布袋贮藏种子不能超过半年,密封贮藏发芽率可保持1年。一般以就地育苗为好,土壤以沙质壤土*为理想,细沙土也适宜,较粘重的土壤要掺细沙改良。为预防病虫害,不宜采用前作为花生、番茄、茄子和烟草等耕地。播种分秋播、春播,根据各地气候条件、育苗和造林方法以及造林季节而定。每公顷播种量35~40公斤,产苗37.5~45万株,可分床25~30公顷,也可移植容器中,以培育容器苗(见容器育苗)。接种根瘤菌和菌根菌有助于木麻黄抵抗高温、干旱、瘠瘦,促进幼苗生长。一般容器苗20~30厘米,裸根苗1~1.5米,即可出圃造林。③造林:不同的立地条件,整地措施亦不相同。滨海固定沙地,多采用机耕或牛犁全面整地;流动沙地,容易引起风蚀,多采用块状整地,边挖穴边栽植;低洼积水地,宜开深沟排除积水,起高垄以提高耕作层。内陆整地可按常规进行。植穴一般深宽40~60厘米。滨海沙地结合整地施放基肥或客土,可使木麻黄速生高产。通常用植苗造林。裸根苗造林,苗木高度在固定沙地以100厘米以上、流动沙地以150厘米左右为宜。容器苗则可降低到60~80厘米,或25~30厘米。造林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对高温干旱而雨量集中地区的固定沙地,多先行整地,趁雨造林;对台风频繁地区的流动沙地和粗沙地,则应在台风季节过后,抓紧土壤湿润的阴雨天造林。雨天造林是滨海沙地营造木麻黄林的宝贵经验。至于容器苗造林,只要土壤湿润,不论晴雨均可进行。滨海防护林带株行距,一般以2×2~2.5×2.5米为宜。在滨海林带后面和内陆造林,株行距宜用1.5×2米。在滨海流动沙丘植树,要采用特殊的造林方法。高3~5米的流动沙丘,可全面造林,以固定流沙。高10米以上的流动沙丘,由于地下水位太低,沙丘过于干旱,造林不易成活,要采用“前挡后拉,削平丘顶”的方法来固定沙丘。其法是在沙丘前面平地及迎风坡2/3以下的部位造林,称为前挡后拉林,以减弱主风速度,阻挡造林部位的流沙向前移动;在丘顶部位则不造林,任由风力将流沙向前移动,逐步降低沙丘,改变立地条件,然后全面造林。滨海沙地表土干旱和常风较大,适当深栽有利于苗木吸收较深层的水分和根系不易风吹露出地面,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栽植深度视立地条件而定,一般在沙丘或风大的地方宜按原来的深度再加深15~20厘米;半流动沙地约加深10~15厘米;固定沙地约加深5~10厘米;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平坦沙地和低洼积水沙地则宜浅栽。④抚育管理:在台风袭击后,应进行林地检查,扶正植株,清除沙埋,培土覆盖露出根系。在滨海地方,可就地取材施用海泥、海藻、蚝壳灰、鱼肥等,以促进林木生长。灌溉海水有助于林木生长,尤以风积沙土效果显著。滨海防护林带,由于植被少,风沙严重,一般不除草松土,也不进行修枝间伐。木麻黄林采用小面积带状皆伐。伐区宽度不宜超过100米,以保持固沙和防护效能。采伐年龄以8~24年为宜,分别生产小、中、大级木材。
主要病虫害有木麻黄青枯病、肿枝病、黄化丛枝病、木麻黄毒蛾、吹绵蚧、潜叶蛾、星天牛等。
(徐燕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