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36计之欲擒故纵
有这样的案例,某院士候选人有学术不规范行为,掌握证据的人,在其入选前提出了警告,但不被理睬。当这个人混进行列之后,检举者挺身而出,以翔实的证据令该君子难堪,骑虎难下。
我觉得,那个检举者就采用了欲擒故纵之计。先让他得手、得意,然后擒获之。先生七擒孟获,是经典的战例,反复使用这个计策,的确需要雄才大略。纵而无法擒拿,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图取得战果,就失策了。诸葛孔明也有难言之隐,其对手司马懿以逸待劳(也属于36计),并且不理睬诸葛的激将计,终于使几乎被神化的诸葛丞相一筹莫展,终于六出祁山,无功而返。马革裹尸而去,魂落五丈原。先生(贯中)为了给孔明挽回面子,编造了死诸葛吓走活司马的传奇,经不起推敲。活着无奈司马,死了更不用说了。诸葛丞相重用的降将姜维,终究谋略逊色,也是在生前就兵权旁落,抱憾而终。
对于学生,导师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教育。有的后生小子,比较傲气,对长者或者先生的话语满不在乎,颇自以为是。在无伤大局的情况下,欲擒故纵可以教育他们。可以暂时顺从他们振振有辞的言论或者不恰当的行为,待其缺陷明显暴露后,说服力更大,效果更好。
不知道**的BALTIMORE CASE中,是否有人采用这个计策。不然,为何大名鼎鼎的诺贝尔奖得主一度道歉了呢?也许是树大招风,B先生太优秀了,就有人利用其合作伙伴的不当举动做文章。对先生,付出的确与获得不成比例。
对付有力量的对手,比如重量级的对手,不妨先纵容他,让其得意,让其充分表现,充分暴露漏洞,然后擒拿,比较省力气。这与武打影片(比如《武林志》)中的某些镜头类似:有大力士连续出击,并且连连得手。他的对手一再退缩、忍让,但是精心观察、琢磨了,等大力士得意忘形之际,也是其一败涂地之时。
面对某些学术难题,也可以欲擒故纵。暂时无法解决时,不着急,先解决相关的细节以及问题,等外围扫清了,核心问题的解决也有容易多了。
放是为了收,纵是为了擒,其间奥妙值得耐心琢磨。学术如此,人生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