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和学生之间要讲点义气

2024-07-02 93浏览

导师和学生之间要讲点义气

*近比较忙,上百检网的时间不多,刚刚看到从科网上看到又一位高校的研究生因种种原因跳楼自杀,很是让人唏嘘。一个人无论什么原因选择自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下才能做出如此*端的选择?跳楼自杀肯定是个案,但有这样的想法或有着这样类似的心态,未必是个案。当然我也不敢说是普遍现象。有时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是否也曾经有过自杀的想法或冲动?关键是这算不算心里疾病,如何解决?

我先说说我自己的感受,老实说我是有过的这样的闪念的,当然也只是一闪而过,因为我没那个胆子。记得小时候,我忘记了具体什么原因,可能是想买什么玩具或好吃的东西,或者是哥哥有,而我没有,就想吓唬妈妈,哭着喊着要跳养鱼池 (相当于自杀),然后往村东跑去。开始跑的很快,连哭带喊地很有气势,后来越走越慢,不时回头瞄一下,妈妈追的速度,为的是控制自己的节奏。到一个转弯出,我都出去很远了,马上就到养鱼池了,还没看到妈妈的影子。当时,我是真的怕了,跳还是不跳?跳,养鱼池,波涛汹涌,我不会游泳;不跳,太没面子了。正在我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的时候,妈妈一把抱住了我,我还没开始重新启动鬼哭狼嚎,妈妈却哭了,这把我吓坏了,啥也没说,赶紧回家了,该干啥干啥。

说这个故事我想表达什么意思呢?因为当时我有那样“舍生取义”的壮举,毕竟还是个孩子。孩子的抗压能力是有限的,也是脆弱的。但一定要注意,孩子一旦表现出走*端的行为,一定不是突发奇想,而是长期父母跟孩子沟通,教育不足,不当,一点点形成的。如果作为父母平时对孩子的坏习惯比如任性早有发觉,疏导,教育就不会造成*后孩子的*端行为。另外,说到对孩子的教育,其实与其说教育,不如说孩子是在学习如何行为,这里的学习包括向父母,兄弟姐妹学习,也包括向别人家的孩子学习。现在老实交代,我当年有跳养鱼池的idea 完全是向隔壁家的孩子学的,因为那哥们用这招屡试不爽,把他爸爸妈妈治得服服帖帖。当然他家的条件比我们家要好,家境比较殷实是客观条件。

那么,反过来,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呢?我们中国人的家长教育孩子的原则就是把孩子当成孩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父母的意志孩子必须接受,因为都是为了你们好。多少年后,当我有了孩子以后,尤其是我女儿在澳洲上了幼儿园以后,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澳洲更多的家长。我发现,老外教育孩子跟中国人的一个*大不同就是不把孩子当孩子而是当大人平等对待,交流。老外的孩子,从小就能表现的通情达理,凡事父母都要跟孩子讲道理,而不是我们中国人普遍家长的逻辑:我是你老子,知道吗?对错你都得听老子的,这是天经地义的。你可别小看这个从小建立起来的平等意识,对长大后的行为影响深远。

铺垫了这么多,聊一下正题,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这个关系,我体会*重要的一点是两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导师不要把学生当成孩子,研究生早就是成人了。导师除了学术上指导或引导以外,生活上不宜跟学生走得太近,找学生帮自己干私活,无论给不给报酬都是不可取的。另外,我甚至认为,除了科研以外,研究生如何做人,这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研究生导师也没有义务和权力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只限制在科研领域为好。另一方面,学生也不要把自己当孩子,那种认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无非是,从学生的角度讲,我都把你父亲对待了,我的啥事,包括论文,毕业,找工作,甚至找女朋友,您都得操心,谁让您是父亲呢?从老师的角度讲,我都是父亲一样对你了,你就是我的私有财产,千秋万代都得感恩我,稍差一点就是忘恩负义。这样一来,本来很简单的关系,变复杂了。复杂的结果就是导师和学生彼此都对对方要求太高。一旦有哪一点不满意,日积月累都会矛盾激化。导师和学生的关系,简单地讲就是互相成全(颜宁以前的博文有过这样的观点),谁也不容易。

*后,说说跳楼自杀的事,如何避免?**讲,不要说导师和学生的关系,芸芸众生,任何人之间的关系,一旦有利益关系存在都是需要用心经营才能把关系维持好,或者说保持一个正常状态,而不是激化。怎么办呢?我的建议是,凡事,在不违反原则的基础上,讲点义气。义气这个东西,有时可以成为一个润滑剂,在你左右为难,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甚至想走*端的情况下,它会给你一个很感性的暗示,可能不见得有非常明确的道理,但至少做出的选择会让你心里觉着高尚一点,大度一点,心安一点,文学一点,对方还是有优点的,并非一无是处,多大点事啊。心再软一点,这样双方都不会走*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