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中国
  • 创业维艰写沧桑,功在千秋放光芒——读刘强老师之作有感

创业维艰写沧桑,功在千秋放光芒——读刘强老师之作有感

2024-07-02 119浏览

创业维艰写沧桑,功在千秋放光芒

——读《百年地学路 几代开山人:中国地学先驱者之精神及贡献》之感

■ 陈仁全

(一)赠礼之重,感悟颇多

2015年6月初,百检网博友刘强老师给晚辈留言问询地址,以便寄赠新作(简明介绍)。看到留言,受宠若惊,我与刘老师并不相识,但留言称我为师甚为客气,我研究生毕业后便离开了地质战线,并未为师,称小陈足以。平时会去刘强、孟津等老师博客上闲读一些博文,偶尔对中国地质早期科学史相关的文章请教学习,算作自己对地质科学的一点眷念吧,总忘不掉曾经那些在图书馆或是电子文档里未能读完的故事。2015年6月底,收到了该书,手捧其著视如珍宝,不舍放下,工作之余还在惦念那些真诚泪洒的文字。接着连读了几个晚上,有时候困乏全无,有新的发现,有时候回想过去,有新的认识,有时候也几近潸然泪下,感慨万分,索性笔拙弄斧,写一点感受。

图1 刘强老师赠送的书籍 图2 刘强老师的亲笔签名

**,感谢刘强老师的辛勤和执着,刘老师虽为刘东生先生之子,但对地(质)学科学史资料有所意识的加以收集和分享,得以让更多的人看到曾经发生的故事和客观的事实,让晚辈很是感动和钦佩。晚辈曾与第四纪刘东生先生之门擦肩而过,*后遗憾落难告别京城,而今天在异地看到这些珍贵的文字,仿佛又让我回到大学可以如痴如醉探索科学史海。其次,感谢刘老师所组织的那些优秀**的中国地质开山人的后代们,各位长辈有的流露真诚怀念父母,有的回忆创业之艰难,有的写下事实不禁让人感慨,也有一些珍贵的文字让我们加以反思过去。

(二)若干笔误,有待核改

这本书很是厚实,多达470页,并附珍贵图片单页若干。写作体例为多人各编,也有摘编,一人统稿,文章有长有短,风格也迥异不定,因每个人记忆和写作方式不一。有的文章为过去所作,还需尊重历史,这些都给文字校对带来很大困难。简单通读一遍,兴趣多在地质学人物部分,发现一点笔误或欠妥,可能还需刘老师查证。

例如:(1)p4.第二段“第二个阶段是1928年至1945年”,应为“……1943年”;(2)p9.倒数第二段“一手拿锥打石”中“锥”是否为“锤”;(3)p14.和p33.中对比利时的鲁汶大学分别称为“鲁凡大学”和“罗文(Louvain)大学”,是否统一下?(4)p23.第二段“湖南省人大常委第19位委员”是否要将“第”去掉?(5)p66.第二段“共有21人完成全部学业”中“21”应为“22”;(6)p398.*后一段“叶俊连说……”应为“叶连俊”。因为起初拿到书将之前未曾了解的部分快速浏览过,而后才精读了前面一部分,所以暂只提出以上几点建议,还有待刘强老师核实。

(三)奠基之人,争论风云

黄汲清先生(1982,1987)曾较为详细论述了中国早期地质科学的发展历程,对于时间上的**他列举了很多具体人物,而在谁是中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人的问题上未能指出,这也是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后很多人在回避的问题。事实上,对于谁是奠基人,谁是**的奠基人,其实在于那个特定的时代,应该说不止一位中国地质科学家在有意和无意中创造了开端。在于奠基人一词的通常含义上,是指某一行业或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先行者,应该说未曾经历那个年代,不曾充分熟悉那段历史的人很难准确断定谁到底是奠基人。

而在中小学时代,我们普遍接受的教育大概是李四光先生是中国地质的开创者、奠基人,是他研究了第四纪冰川,是他创造了地质力学发现了大庆油田,是他当了新中国地质行业的领导人。后来我在研究生学习弹塑性力学课程时,还特意在图书馆借了李四光先生的著作,以山字形构造的弹性力学求解为主题写了课程论文。而在稍稍熟悉的基础上,我们便会问到底谁是中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人,是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还是新中国受到*****“钟爱”的李四光?在后文第(五)节可看到这四位的简单履历,从就学时间上相差无几,而在具体先后上却有一些难解之分,继而近几年的文献几乎都用了“奠基人之一”的叫法,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切而合适的。在通读了刘强老师的书之后,便可知道其中的答案,在该书序言中徐冠华院士便有清楚的提及——三个人等,翟裕生院士的序言却有一点不同——四个人,相信每一位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便会有自己的认识。章鸿钊先生本人(1937)也曾解答过中国地质科学的初创历程,读过之后也会有所了解。

(四)发现油田,为谁功劳

在黄汲清先生之子黄浩生的回忆中,没有回避而坦然提到1977年和1978年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关于大庆油田的不实报道的问题,并给出了史料的准确出处(《黄汲清年谱》p131.)。具体讲这件事情就是李四光与黄汲清先生关于大庆油田发现者之争, 1982年,国家授予大庆油田的奖励名单中列出了地质、石油及中国科学院三个部门共23位科技专家,排在前三位的是李四光、黄汲清、谢家荣。赵文津院士(2013)在百检网博客里多篇关于这个事情的回溯,作为经历过那个时代,又比较了解那段历史为数不多的博友之一,那些博文很有参考价值。

同样,对于北京猿人的发现者历史上也有过很大争议,记得我中学时代的教科书更多提到的是贾兰坡先生,甚至后来有一次周口店实习,进去**个便找贾兰坡先生的雕像,而后才去看杨钟健先生和裴文中先生等人。现在回头再看,可能历史不是这样的,所以在裴文中先生之子裴申,*后指出历史报道几经转载,与事实有些出入(p121.)。而在*近的贾兰坡先生个人网络履历,也可以清楚看到贾先生*早是作为练习生,继裴文中1929年发现**个头盖骨之后,在1936年11月连续发现三具“北京人”头盖骨,震惊了国际学术界。故而,裴申的文章中有所特别指出。

在我们的科学文化氛围里,如何客观还原发现的事实,或者说谁是奠定者,一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不论是谁是大庆油田的头号功臣,还是医学和生物界的胰岛素、青蒿素等,我们都难以精确认定谁是奠定者。在这里,晚辈也不可根据零散文字而断定谁一谁二,但我想科学发现有一个很重要的认识,思想和理论开创往往会是*重要的奠定,当然没有过科学发现的我不知道这样阐述合适不。

(五)民国俊才,聚似团火

江浙自古出才子佳人,“江浙出才子”的说法大概是从明清开始,那时江浙地区科举盛行,入科中举者*多。在鸦片战争后,江浙一带由于靠海沿江有运河,经济发达,教育盛行。以至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两院院士和两弹元勋中,数江浙籍科学家*多。而在清末民初的中国地质开创历程中,我们也可以清楚看到,开山之辈的地质学家同样也是江浙籍*多。不过需要补充的是,在地质研究所那一批求学先辈的籍贯却又不同分布,河北籍*多,可以参考胡伯素(1931)之文。中国早期地质奠基人——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都是来自江浙,当然更早的还有文学界的鲁迅(周树人)先生,早年也曾有过地质专业的学习与论文创作,大家都知道他出生于浙江绍兴,求学于江苏南京。

除去地域特点之外,还有学习生涯的特点。1937年之前毕业,参与到创建中国地质科学历史进程中的,绝大多数都曾留学海外,几乎均是世界**大学,甚至今日依然为众人所趋往。在王鸿祯先生(1987)一书中,我们可以完整看到1937年之前整个北京大学地质系的全部学生名单,也有历史上**的“地质十八罗汉”(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有的是一个班院士大师云集,有的是江浙学子半壁江山,更加详细的地质调查所人名录可以参见张九辰(2005)所著附录的约310人名单。而又在看到本书地质先辈后代们的回忆,我们不禁感慨,再贫穷的生活、再困难的条件,中国辽阔之万里路,也无法阻挡先辈相聚一起,求索科学与真理。

表1 书中所提及部分地质学家的简明履历

姓 名

出生年代

籍贯

毕业院校(学位)

毕业时间

章鸿钊

1877~1951

浙江吴兴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士)

1911

丁文江

1887~1936

江苏泰兴

英国·格拉斯大学(学士)

1911

翁文灏

1889~1971

浙江鄞县

比利时·鲁汶大学(博士)

1912

李四光

1889~1971

湖北黄冈

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

1917

袁复礼

1893~1987

河北徐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

1920

叶良辅

1894~1949

浙江杭州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

1922

李 捷

1894~1977

河北成安

中国·农商部地质研究所(专科?)

1916

孙云铸

1895~1979

江苏高邮

德国·哈勒大学(博士)

1927

杨钟健

1897~ 1979

陕西华县

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

1927

谢家荣

1898~1966

上海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硕士)

1920

王恒升

1901~2003

河北定县

瑞士·苏黎世大学[注1](博士)

1936

李善邦

1902~1980

广东兴宁

中国·东南大学(学士)

1925

黄汲清

1904~1995

四川仁寿

瑞士·浓霞台大学(博士)

1935

裴文中

1904~1982

河北丰南

法国·巴黎大学(博士)

1937

李春昱

1904~1988

河南卫辉

德国·柏林大学(博士)

1937

南延宗

1907~1951

浙江乐清

中国·国立中央大学(学士)

1931

程裕淇

1912~2002

浙江嘉善

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

1938

佟 城

1912~1996

辽宁沈阳

中国·北京大学(学士)

1937

黄劭显

1914~1989

山东即墨

中国·西南联合大学(学士)

1940

李星学

1917~2010

湖南郴县

中国·重庆大学(学士)

1942

陈梦熊

1917~2012

浙江上虞

中国·西南联合大学(学士)

1942

刘东生

1917~2008

辽宁沈阳

中国·西南联合大学(学士)

1942

姜达权

1918~1987

广西鄱阳

中国·国立中央大学(学士)

1943

韩德馨

1918~2009

江苏如皋

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

1950

施雅风

1919~2011

江苏海门

中国·浙江大学(学士)

1942

陈述彭

1920~2008

江西萍乡

中国·浙江大学(学士)

1942

(六)外籍教授,众人拾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