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不确定性原理(外二则)

2024-07-02 151浏览

媒体的不确定性原理(外二则)

武夷山

Technology in Society杂志1992年第1期发表Peter Grose(美国《外交事务》杂志执行主编,卡特总统执政期间他曾在国务院任职)的文章,Science,Foreign Policy,and the News Media(科学、外交政策和新闻媒体),文章说:

我忍不住要把海森伯不确定性原理移入新闻领域:我越是能说明一件事,我就越是不理解某事。我越来越担心的是:报道的清晰性与准确性是不相容的。

所有现代科学之所以可能,是源自四百年前的知识革命,那场革命有根据地放宽了对演绎确定性的严格要求,而代之以探究可能性的归纳过程。

所有相关各方都应减弱对可靠性的期望,在投身于某事时接受一定程度的概率性而不再要求亚里士多德式的确定性,那么,一旦自己投身的事项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我们就不必感到歉疚。

天文学发现背后的焊枪

1992年7月7日出版的Science杂志发表**高产作家Stephen S. Hall的文章,How Technique Is Changing Science(技术如何改变着科学),文章引用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系Patrick Thddeus教授的话:

“天文学的每个伟大发现的背后,都有一个手持焊枪的哥们儿”。

这里,焊枪是技术的隐喻,因为在一些仪器的生产过程中是需要焊接工艺的。

爱因斯坦与玻尔的差异

同期Science杂志上还发表了对Anraham Pais所著的Niels Bohr’s Times,in Physics,Philosophy,and Polity一书的评论文章。Anraham Pais认识玻尔和爱因斯坦这两位物理学巨匠。

两人的对比:

玻尔只以一个地方为家,即丹麦;爱因斯坦称自己是吉普赛人,四海为家,像候鸟一样总是迁徙,在5个国家的9个城市长住过。

爱因斯坦喜欢独处,玻尔喜欢朋友聚会。

玻尔创立了一个学派(博主:这一说法有争论),爱因斯坦未创立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