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024-06-27 139浏览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导学团队导学之经验(一)

导学团队内部导师与学生之间应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因此,团队自建立之初就秉承“师生共同成长”为**宗旨,形成了独特的团队建设理念:以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为梯队的人才金字塔结构,层与层之间以课题为纽带,形成天然的"传、帮、带"结构。跨年级、跨领域的人才梯队培养模式,为团队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和大多数团队不同,团队的学生并不是从硕士阶段才开始培养的。事实上,团队导师依托学院的各种本科生人才培养计划,积*担任如菁英计划、**工程师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导师,从学生的本科阶段即引入了科研及工程人才培养流程,不断地促进本科人才学术与科研素养的正规化,使在团队学习的同学得到了*大的锻炼。从几年的培养工作成效与反馈来看,不论是团队本身还是学生都产生了积*正面的化学效应。在毕业生寄语当中,数十位本科生不约而同的表达了在团队学习到真功夫的喜悦和感激之情,如今年新入学的硕士推免生马沪敏同学的毕业感言:“毕业设计作为本科四年和研究生生涯的衔接是很重要的,这次毕业设计为我们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科研做了很好的铺垫。现在学会的东西,以后就能直接用,可以让我少走弯路。同时,也了解到自己到底要学什么,该怎么学”。“听其言,观其行”,同学们不仅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近些年不断有在本科阶段进入团队学习的同学加入了团队深造,甚至有同学放弃了保送清华、北大的机会,这充分说明这些年学生培养工作以及团队建设理念的成功所在。

在信息时代与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新一代的学生有着和以往不同的精神面貌和经历,往往富有激情但缺乏计划与实干精神,个性突出但缺乏团队大局意识。而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的课题。团队从实际出发,构建了多个维度的培养方案。

其一,以项目组形式优化人员配备:以科研项目为导向,由经验丰富的老师牵头,团队搭配年龄梯度合理的导师组,指导金字塔结构的学生组,并通过微信群、QQ群的网络搭桥方式,积*开展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学生可以在虚拟空间中敞开心扉,给导学互动营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起到面对面交流不能达到的特殊效果,使研究生能够获得充分的锻炼和指导。

其二,创新师生互动模式:导师组针对每个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充分把握研究生学习阶段特性,倡导研究生培养由单向传授向双向交流转变,由被动的听、等、看向主动的学、思、行转变,鼓励研究生踊跃发问甚至激辩,在互促互进、教学相长中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辨的习惯,老师们积*昂扬的生活态度、明确坚定的目标意识与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也会在日积月累中深深地感染每位同学。

其三,规范的学术科研能力培养:导师组鼓励学生深度挖掘文献的科学问题,力图经过连续的基础训练工作逐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科研究的重要方法。在团队中,很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明显的差异,但这并不妨碍大家经常进行积*而热烈的讨论。在每周进行一次的组会学术报告会上,学生需要就读书情况与研究进展进行汇报,团队导师组成评审组,就报告内容的前沿性、准备情况的充分性及答辩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具体问题、讨论解决方法。通过实战训练,提升研究生学术敏感度和汇报、答辩能力。无论博士生还是本科生,论文的选题、开题、中期考核、答辩指导等等环节,均一视同仁,相同的标准与格式,每个环节都力求规范,使所有的学生都受到了严格的科研方面的训练,为未来从事科研或技术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四,稳步提高国际化水平:始终坚持“外引内培”的发展模式,近年来引入了多名具有海外学位及工作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并鼓励本团队老师走出去,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多名老师与同学已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伊利诺伊香槟分校、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多所世界**大学交流学习,不断提升了团队的老师与同学的国际视野与学术水平。同时,为提升整体学术水平与影响力,团队还经常邀请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来访问讲学,并借此拓宽团队成员的视野,发现更多的创新点与合作的机会。

如彭真明教授指导的2013级直博生王雨青同学,性格热情、直率。她于2012年进入实验室,学习认真刻苦,乐于钻研,勇于创新,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独立科研工作能力。随着接触的不断深入以及与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根据学生以上特点,讨论安排了合适她的项目与发展路线,并在过程中与她反复探讨,以期对整个研究领域的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经过文献查阅、开题报告、课题实施、资料整理、论文等系统培养,明显提高了王雨青同学的科学思维方法、思路以及科研工作能力。至今已发表了SCI论文5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4次,申请发明专利6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与科研课题多项。团队还支持她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交流学习一年。王雨青认为自己的成长完全离不开团队的培养:“本科生毕业以后,实验室正有一个运动目标检测、识别与跟踪的工程项目,我在暑假期间就加入了这个项目小组,负责运动目标检测中的一部分,我不仅学习到了很多的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获得了一定工程项目经历以及C++编程能力。实验室每周组织学术交流会议,有机会与大家进行交流并解答疑难解,提高了我的科研表述与汇报能力,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研究内容,同时,日常的文献阅读、算法仿真与实现,提高了逻辑思维,拓宽了知识视野,让我具有了自主科研与创新的能力。后以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身份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交流学习一年,几年的科研生涯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与实验室培养密切相关。深厚的专业知识、*强的自主科研能力将为我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如团队王卓然教授指导的2013级直博生林志远同学,学习能力强,在科研的规划上全局观较好,做事勤奋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对待科研认真、严谨,性格乐观开朗、善于交际。根据学生特点,团队制定了适合他的研究方向与发展路径,通过团队的训练与师生之间的反复互动,取得了很大进展,学术思维严谨性以及文章、基金项目的撰写能力都得到大幅提升,已发表多篇SCI文章。后进一步支持他在美国伊利诺伊香槟分校交流访问两年并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以开拓眼界。林志远对团队的培养也*其认可:“5年来的科研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团队老师和同窗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得到了非常大的成长。生活上,老师时常给予关心,同窗好友互帮互助,很大程度上缓解我的多方面压力,同时也使得我慢慢学会了独自抗压能力。学习科研上,王老师对我学习的规划与进度给予指导,帮助我制定阶段目标,让我学习到阶段规划的重要性,使得我的学业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在这5年里,王老师不断手把手教我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写作,如何撰写项目申请书等各方面知识与技巧,还有严谨认真的科研精神,让我得到快速成长。同时,王老师全力支持我外出参加学术会议,这使得我的学术交流技巧得到的全面锻炼和提高。另外,在王老师的支持鼓励下,我申请并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联培博士生项目,赴美国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交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科研学术水平。非常感谢团队老师对我这5年来的栽培,帮助我克服困难并感受到科研的快乐,让我从当初的科研新手慢慢成长为能够独挡一面的青年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