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析及未来奖项预测
2001年至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颁发14次,共有35位科学家分享这一重大荣誉,平均2.5人次/年,基本情况见表1,从中可获得一些重要信息和规律。
1.获奖项目仍以基础为主,但向临床倾斜明显
14次诺贝尔奖共颁发给16个项目(2008年和2011年由两个项目分享),其12个为基础研究,延续了二十世纪下半叶颁奖趋势。获奖内容涵盖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学、病毒学、神经生物学等多个基础科学领域,说明基础研究的突破仍是诺贝尔奖青睐的对象。
相对于1986年到2000年15年间仅两次颁发给临床研究(药物治疗和器官移植),这14年临床研究获奖项目增加到4项(核磁共振、幽门螺旋杆菌、HPV诱发宫颈癌和体外受精),升高了1倍,凸显诺贝尔奖逐渐对临床应用项目的重视。因此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获奖项目在基础研究仍是主流基础上,面向实际应用的项目也会得到更多重视。
2.获奖具有风向标
其实诺贝尔奖颁发之前都有相应风向标,研究项目和相关研究人员已得到学术界充分认可。诺贝尔风向标奖以美国拉斯克基础医学奖(Albert Lasker Award for Basic Medical Research)(简称拉斯克奖)和加拿大加德纳基金会国际奖(Gairdner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Award)(简称加德纳奖)*为**,此外美国霍维茨奖(Louisa Gross Horwitz Prize)和以色列沃尔夫医学奖(Wolf Prize in Medicine)等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从表1可以看出16次诺贝尔奖获奖项目(08和11各算2次),11次已获得过拉斯克奖(包括4次临床医学奖),比例为68.75%;而加德纳奖则在16个奖项中占有14个,比例更是高达87.5%。而另外的霍维茨奖和沃尔夫医学奖比例分别为18.75%(3/16)和12.5%(2/16),相对降低,关联性较小,因此只可作为参考。
表1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01——2014)
时间 | 获奖者 | 获奖原因 | 拉斯克奖 | 加德纳奖 | 霍维茨奖 | 沃尔夫医学奖 |
2001 | 哈特韦尔(Leland Harrison Hartwell) | 细胞周期关键调节因子的发现 | 1998 | 1992 |
|
|
亨特(Sir Richard Timothy Hunt) |
|
|
|
| ||
纳斯(Sir Paul Maxime Nurse) | 1998 | 1992 |
|
| ||
2002 | 布雷内(Sydney Brenner) | 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遗传调控机理的发现 |
| 1991 |
|
|
霍维茨(Howard Robert Horvitz) |
| 1999 |
|
| ||
苏尔斯顿(Sir John Edward Sulston) |
| 2002 |
|
| ||
2003 | 劳特伯(Paul Christian Lauterbur) | 核磁共振成像方面的发现 | 1984(临床医学奖) | 1985 |
|
|
曼斯菲尔(Sir Peter Mansfield) |
|
|
|
| ||
2004 | 阿克塞尔(Richard Axel) | 嗅觉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的发现 |
| 2003 |
|
|
布克(Linda Brown Buck) |
| 2003 |
|
| ||
2005 | 马歇尔(Barry James Marshall) | 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用 | 1995(临床医学奖) | 1996 |
|
|
沃伦(John Robin Warren) |
|
|
|
| ||
2006 | 法尔(Andrew Zachary Fire) | 发现了RNA干扰——双链RNA引发的沉默现象 |
| 2005 |
|
|
梅洛(Craig Cameron Mello) |
| 2005 |
|
| ||
2007 | 卡佩奇(Mario Ramberg Capecchi) | 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引入特异性基因修饰的原理上的发现 | 2001 | 1993 |
| 2002/3 |
埃文斯(Sir Martin John Evans) | 2001 |
|
|
| ||
史密斯(Oliver Smithies) | 2001 | 1993 |
| 2002/3 | ||
2008 | 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 | HPV诱发宫颈癌的发现 |
| 2008 |
|
|
蒙塔格尼尔(Luc Antoine Montagnier) | HIV病毒的发现 | 1986(临床医学奖) | 198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