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们再有钱,可能也吃不到了

2024-06-27 8浏览

以往每年秋季,广东人都喜欢吃一道美味,一种候鸟“禾花雀”。从百度上可以查到:禾花雀,又名黄胸鹀(学名:Emberiza aureola)属小型鸣禽,体长14-375px,有2个亚种。额、头顶、头侧、颏及上喉均黑,翕及尾上覆羽栗褐;上体余部栗色;中覆羽白色,形成非常明显的白斑;颈胸部横贯栗褐色带;尾下覆羽几纯白;下体余部鲜黄色。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喜成群,特别是迁徙期间和冬季,集成数百至数千只的大群,*多达3500只-7000只。一般主食植物种子。

如何烹调这道美味,喜爱美食的广东人还发明了不少制做方法,如清蒸,与糯米一起蒸,油炸,瓦锅炖等等。我从来没有一次主动要求吃野味,也没有主动邀请客人或朋友吃野味。被动吃“禾花雀”也吃过几次,并没有感觉到难以描述的美味,也没有感觉到所谓“天上飞的人参”大补的功效。

十多年前,每到秋季,大批的禾花雀从北方飞来广东,在广东三水一带的稻田沼泽地区,捕鸟人采用夜间网捕,往往有不少收获。据说以前捕鸟也是一件辛苦的事,只有到半夜才能捕到,且捕到鸟后,要立即当场一只只杀死,既要保持鸟的外形,又要尽快杀死,不然鸟在网中折腾几个小时,鸟的体重就要减轻不少。第二天一早,又要及早上市,以便食客能吃到新鲜的野生禾花雀。

这几年来,禾花雀在广东越来越少了,价格也炒得越来越贵。禾花雀从*初几角钱一只,涨到几元,数百元,甚至上千元一只。禾花雀的价格飞涨,又进一步刺激捕鸟人的积*性,形成鸟越少,价越高,越要捕鸟的恶性循环!后来,听说能飞到广东来的禾花雀越来越少了,捕鸟人捕鸟的位置也开始沿着候鸟迁移的相反方向,向北布置,湖南,湖北,甚至河北,东北。几年前,就听人讲,当时广东市场上的禾花雀,主要来自河北一带。也许这些小精灵,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刚飞进我国东北,就进入了捕鸟人的“天罗地网”。

十多年前禾花雀还是一种数量巨大的小鸟,*近几年,个别老板若能搞到一些禾花雀往往都喜欢炫耀一番,并将请贵宾吃禾花雀作为重要的商务手段。到今年终于传出了这可爱的小精灵要灭绝的消息,捕鸟“技术的进步”功不可没!由于材料技术的发展,与加工能力的提高,人们可以织出长达数千米的巨型大网;探测与通信技术的发达,人们也能迅速知道候鸟的迁移通道与准确的飞行通过时间,现代的科技手段被利欲熏心的人利用来对付一种小鸟,其结果就可以预知了,若不采取相应的保护形动,灭绝也只是时间问题。

当年发明了超声波探鱼器,渔船出海捕鱼,通过探鱼器,能准确地知道鱼群的位置,使捕鱼量大幅增加。后来,大鱼群少了,要保证捕鱼量,又采用了细网捕捞,不仅要捕捞大鱼,将鱼子鱼孙也捕捞上来,终于使得我们的许多地方的近海水产资源近乎于枯竭,一些渔民为了生活,不得不挺而走险地跨界捕捞,引起不少地区,甚至国际间纠纷。

广州大学城处在一个四边被珠江河网环绕的岛上,周边都是河汊,有一次与朋友走在河边,看到有条小渔船在用电网捕鱼,这电鱼器我见过,通过蓄电池组提供电力,再经过整流变压装置,将电池的电压提高,达到将河中的鱼电击致死或致昏电压,从而容易捕捞,但电鱼的同时,小鱼小虾也全部杀灭。看到这种“断子绝孙”式的捕鱼方法,我的无名怒火就往头上冲,我大声斥责他们的这种行为,他们狡辩称这河也不是我家的,管什么闲事。我训斥他们,这样捕鱼,你们的孩子将来还有鱼捕吗?并以打电话报警相威胁,邪不压正,他们只好收起电鱼的工具开船跑了。我的朋友讲,他以前也碰到过这种电鱼的事,也觉得这样做很不好,但没有制止过,以后,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也制止。我说,他们在船上,我在岸上,我这样制止他们不良行为也是安全的。不跟垃圾人正面接触,再争执,就打电话报警。其实我也知道,这次电鱼被我制止了,他们将船开到我看不到的地方,又会继续电鱼,只有全社会的人都能共同行动起来,才能制止这种只顾自己的一已私利,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捕鸟的大网,是利用人工合成纤维编织的;探鱼的超声波,则是超声技术在海洋捕捞行业的应用;而这种电鱼技术,也离不开电工电器工程师的“发明创造”。类似的技术发明还有很多很多,看到这些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因为人类的贪婪而灭绝,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或技术开发人员,我们是应该认真检讨开发的技术及其应用可能对生态带来的破坏和影响。没有需求,也就没有伤害,那些喜欢吃野生动物的有钱人,想一想再这样吃下去,子孙后代再也没有机会看到这些可爱的小精灵活体,它们只能留下照片与标本,这些所谓的“有钱人”是不是也应该口下留情了?

发展,必须是有限制的发展;应用,必须是有条件的应用;消费,必须是有理性的消费。不要真正地等到物种快要灭绝了,或已经灭绝了,才想起保护它。

( 图片来自网络,用于非商业目的,并向原作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