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检测的重要性
湖水检测对于保护湖泊生态系统、保障周边居民用水安全以及湖泊资源的合理利用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其重要的意义。
湖泊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湖水质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其中水生生物的生存、生长和繁殖。例如,水质恶化可能导致鱼类死亡、水生植物减少,进而破坏整个湖泊生态的平衡。同时,许多湖泊是周边居民的饮用水源或灌溉水源,湖水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农业生产安全。此外,良好的湖水质量也有利于湖泊的旅游、航运等其他功能的发挥。
二、检测范围
- 湖水整体:包括湖水的不同水层。由于湖水在垂直方向上存在温度、溶解氧、营养物质等的分层现象,所以需要对不同深度的湖水进行检测。例如,在夏季,湖上层的水温较高、溶解氧相对充足,而湖下层可能因为水体交换缓慢而出现缺氧和营养物质积累的情况。
- 湖岸带水体:湖岸周边的水体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如生活污水排放、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农药流入)和旅游活动(垃圾倾倒等)。这部分水体的检测能及时发现陆源污染对湖水的影响。
- 入湖河流与出湖河流的接口处:入湖河流是湖水的重要补给源,其水质状况会影响湖水质量;而出湖河流则带走湖水,检测接口处可以了解湖水与外界水体的交换情况以及污染物的输出输入动态。
三、检测标准
- 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 - 2002)是湖水检测的主要依据。该标准将地表水分为五类,湖泊一般按照相应的水域功能类别来执行标准。例如,作为饮用水源地的湖泊执行 Ⅱ 类或 Ⅲ 类标准,而用于一般景观用途的湖泊执行 Ⅳ 类或 Ⅴ 类标准。标准涵盖了水温、pH 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等众多水质指标的限值。
- 地方标准:一些地方可能根据当地湖泊的特殊情况,如湖泊的重要性、当地的生态环境要求或特殊的污染物情况,制定更严格的地方标准。例如,对于当地**的景观湖泊或者是重要的饮用水源湖泊,地方政府可能会出台专门的水质保护条例,对某些关键指标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检测项目
(一)物理指标
- 水温:水温是湖水的基本物理性质之一,它会影响湖水的密度、水体的垂直混合以及水生生物的生理活动。可以使用水温计进行测量,通常要在湖泊的不同位置(如湖心、湖岸)和不同深度进行多点测量。不同季节湖水的水温变化明显,如在温带地区,夏季湖水表层温度可能达到 20 - 30℃,而冬季可能接近 0℃。
- 色度:湖水的颜色能直观地反映其质量状况。正常的湖水一般为浅蓝色或浅绿色。色度主要受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藻类、泥沙等因素影响。检测方法常用铂 - 钴比色法,一般要求湖水的色度不超过一定限度,具体数值根据湖泊的功能和用途有所不同。例如,对于饮用水源湖泊,色度要求更严格。
- 浑浊度:用于衡量湖水中悬浮颗粒的多少,这些颗粒包括泥沙、藻类、浮游生物、有机碎屑等。浑浊度高的湖水可能会影响水下光照条件,阻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可能影响饮用水的处理工艺。通过浊度仪进行检测,在一些以景观为主的湖泊中,浑浊度一般希望控制在较低水平,如不超过 10NTU(散射浊度单位)。
(二)化学指标
- 酸碱度(pH 值):pH 值是湖水化学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大多数湖泊的 pH 值在 6.5 - 8.5 之间。pH 值的变化会影响水中化学物质的存在形态和生物活性。使用 pH 计进行检测,湖泊 pH 值可能会因酸雨、水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等因素而发生变化。例如,在藻类大量繁殖时,白天光合作用可能使湖水 pH 值升高。
- 溶解氧(DO):溶解氧是湖水中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其含量受水温、水生生物活动、水体流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在未受污染的湖泊中,表层溶解氧一般较为充足,可达到 7 - 10mg/L 左右。采用溶解氧测定仪进行检测,当溶解氧含量过低(如低于 3mg/L)时,会对水生生物产生不利影响,导致鱼类浮头甚至死亡。
- 化学需氧量(COD):它反映了湖水中有机物被氧化所需的氧量,是衡量湖水受有机物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重铬酸钾法或高锰酸钾法进行检测。一般来说,湖水的 COD 值越低越好,对于饮用水源湖泊,COD 值通常要求在较低水平,如不超过 20mg/L,高 COD 值表明湖水中有机物含量高,可能导致水质恶化。
- 生化需氧量(BOD₅):指在规定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所需的氧量,一般以五日生化需氧量(BOD₅)来衡量。这是评估湖水有机污染程度的另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培养法检测。BOD₅值高说明湖水中可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机物含量高,例如,生活污水的大量流入会使湖水 BOD₅升高。对于一般湖泊,BOD₅值希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不超过 4mg/L。
- 氨氮(NH₃ - N):氨氮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农业化肥流失和水生生物排泄物等。在湖水中,氨氮以离子态铵(NH₄⁺)和非离子态氨(NH₃)两种形式存在,非离子态氨对水生生物有毒害作用。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或水杨酸 - 次氯酸盐分光光度法检测,一般湖水氨氮含量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不超过 1mg/L,否则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 总磷(TP):磷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营养元素,总磷包括溶解态磷和颗粒态磷。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检测,过量的磷会导致湖泊富营养化,使藻类大量繁殖。对于饮用水源湖泊,总磷含量一般要求不超过 0.02mg/L。
- 总氮(TN):总氮是湖水中各种形态氮(如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的总和,是衡量湖水富营养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碱性过硫酸钾消解 - 紫外分光光度法等方法检测,高总氮含量通常与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有关。在防止湖泊富营养化方面,总氮含量也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不超过 1mg/L。
(三)生物指标
- 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浮游植物(如绿藻、硅藻)和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通过显微镜观察和计数来检测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变化可以反映湖水的营养状态,例如,蓝藻大量繁殖可能预示着湖泊富营养化。浮游动物则是许多鱼类的食物来源,其数量变化也会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
- 底栖生物:生活在湖底的生物,如螺类、贝类、寡毛类等。检测底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以了解湖底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底栖生物对湖底的污染物较为敏感,例如,当湖底受到重金属污染时,底栖生物的种类和多样性可能会减少。同时,底栖生物在湖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 细菌总数和致病性细菌:细菌总数可以反映湖水受微生物污染的程度。采用平板计数法检测,一般湖水细菌总数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时,还需要检测致病性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这些细菌的存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和水生生物安全造成威胁。对于饮用水源湖泊,要求不得检出致病性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