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黑腐病

2024-07-19 189浏览

茶树茎、叶部病害之一。中国主要分布于广东省等南方茶区,尤以海南茶区发生较重。印度也有发生。

症状

分菌核黑腐和菌索黑腐病两种。前者在侵害的叶片上出现不规则形状较大的病斑,边缘稍具波浪纹,大斑周围伴有许多细小灰白色近圆形斑点,湿度大时,病叶黑色而粘滑,产生淡红色或乳白色的菌丝小垫或菌膜,使病死枝叶粘附在茎上或其他叶片上,海南在雨季、广州在7~10月,可见到在尚为绿色的受害成叶反面或受害嫩果表面有白粉状的子实层,冬季在被害茎缝隙中产生细小菌核。后者的病斑达半叶至全叶,初为红褐色,后变褐色或灰白色,反面淡褐色或灰白色并常常盖着网状、乳白色至褐色菌丝,在基部产生菌索,一般老茎上的菌索较嫩茎上的菌索颜色为深,菌索常把枯死病叶悬留在茎上,白粉状子实层产生于已受害的绿叶反面。

病原

伏革菌学名为Corticium invisum Petch和Corticium theac Bernard,属多孔菌目革菌科伏革菌属。白粉状子实层,上生担子和担孢子。菌核黑腐担子短棒状,长宽为12.5×9.5微米,顶端有4个短的小梗;担孢子倒卵形,基部略弯曲,无色透明,长宽为7.4~10.9×5~6微米。菌索黑腐担子也呈短棒状,长宽为11.7~16.5×8.9~9.5微米,顶端具有2~4个短的小梗;担孢子亦倒卵形,基部稍弯曲,无色透明,长宽为8.2~12.9×3.5~7微米。

茶黑腐病

侵染规律

两种黑腐病分别以菌核和菌索在病组织上越冬。在海南茶区5月底雨季初期开始发生,主要通过茶株间的直接接触而传播,7月底至10月中旬是发病高峰期。在广州,4月底就有新病斑,5~6月和9~10月是发病高峰期。高温多湿,荫蔽过度或荒芜茶园更易发生。

防治

加强茶园管理,合理采茶,通风透光;在严重发病的茶园,适当进行重修剪,随即用0.6~0.7%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保护;发病初期喷射70%托布津或50%多菌灵1,000倍液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