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成叶、老叶病害之一。中国各茶区均有发生,以湖南、湖北、广东、云南、浙江等省较为严重。各主要产茶国亦均有发生,以苏联、日本发生较重。为害茶、油茶、山茶等植物。
症状
成叶、老叶上病斑多发生在叶尖或叶缘,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初为水渍状,黄褐色,后变褐色,并生有波状、云纹状轮纹,*后由中央向外变灰白色,病斑正面生灰黑色、扁平圆形小粒点,分散着生或沿轮纹排列。嫩叶上的病斑不正形,由叶尖向下变黑褐色,上生灰黑色小点,后期组织枯死;枝条上的病斑灰褐色,稍下陷,上生灰黑色小粒点。果实上的病斑为黄褐色圆形,后变灰色,上生灰黑色小粒点,病部有时开裂。
病原
黑腐菌学名为Guignardia camelliae(Cooke)Butler,属座囊菌目座囊菌科黑腐菌属。无性世代为刺盘孢菌学名为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Massee,属黑盘孢目黑盘孢科无色单孢族刺盘孢属。灰黑色小点即分生孢子盘,内有刚毛和紧密排列的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短线状,无色单胞,顶端着生1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无色,单胞,长宽为14~21×3~6微米,两端圆或一端稍细,有1~2个油球。刚毛针状,基部粗,顶端渐细,黑褐色有1~3个分隔。子囊壳球形、近球形或不正形,顶端有一圆形孔口。子囊棍棒状,内有8个子囊孢子,排作两行,子囊孢子纺锤形,无色单胞,有1~3个油球,长宽为10~18×3~6微米。
侵染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子囊果、分生孢子器在树上病叶或土表落叶中越冬。次年春天,环境适宜时,形成孢子,借风吹雨溅传播初侵染,从叶片的表皮、气孔或锯齿部侵入组织中,经过5~18天后,出现新的病斑,而后多次再侵染,为害扩大。本病发生期长,除寒冬外,其它时间均可发生,但以9~11月发生*盛。凡土层浅、根系生长不良、树势衰弱、幼龄和台刈茶树或遭日灼的叶片,均利于病菌的侵染。品种间以云南大叶种等大叶品种容易感病,龙井种等小叶种较抗病。
防治
加强茶园管理,合理施肥,勤除杂草,促使茶树生长健壮,减轻发病。茶园冬耕、深埋落叶,可减少侵染来源。在发病严重的茶园可在春茶结束或病害盛发前,喷药保护,可选用25%灭菌丹400倍液,50%苯菌灵1000~2000倍液,75%百菌清800倍液或多抗霉素100ppm,连续防治1次。非采摘茶园,可用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