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北部古代防海潮堤堰。北起阜宁经盐城、东台、如东、南通到启东之吕四,全长582里。唐代李承筑楚州(治今淮安)常丰堰,保护农田和盐滩,北宋时已圮毁,泰州一带(今江苏东台、兴化等地)海潮泛溢为患。天圣元年(1023),范仲淹任兴化县西溪盐官,向转运副使张纶建议修复捍海堰。当时反对者认为堰虽可挡海潮但也会积内涝。张纶认为海潮之患占十分之九而内涝之患占十分之一。次年张纶推荐范氏知兴化县负责修筑。动工后,遇大雨雪,海潮汹涌,役夫逃散。范氏以丁忧去职,由张纶和转运使胡全仪继续坚持工作。自小海寨(今东台县北)至耿庄(属今如东县)筑捍海堰150里。天圣二年兴工,天圣六年竣工。后人称为范公堤。后30余年知海门县事沈起又在海门筑堤近百里御潮蓄江水灌田。南宋时范堤长142里,经常修葺,并向南延伸。元初增筑至300里,明代到万历末年,南起吕四场北至庙湾,号称800里。清代亦屡次培修。因海岸不断外移,明代以后距海渐远至一、二百里,常需置闸或开堤排放涝水。但仍有拒潮伤田及约束内水不致伤盐的作用。民国时,堤外多被辟为农田及盐场。海州附近,自北齐隋、唐到清初也常修捍海堰,长至数十里。清中叶以后淤成平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