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特定地区、一定历时内可能发生的*大降水量,简称PMP。一定历时内的降水,从物理成因上应当是一个有限值,并有一个可能的上限,但对这种上限,人们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因而不能精确地求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水文气象资料的不断积累,可以逐步地接近它,但这个认识过程则是无限的,人们只能根据已有的暴雨和气象资料,运用水文气象理论和统计分析法,求出可能*大降水的近似值。
19世纪后期,工程设计中把洪水当作随机现象,逐渐形成了用频率计算洪水的方法。由于资料的限制,必须将频率曲线作大幅度的外延,常带来较大的误差,因此,迫使水文计算向探求洪水物理成因的新途径发展。20世纪30年代,利用气象知识为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推求降水的近似上限值,提出了可能*大降水和可能*大洪水(PMF)的方法。将可能*大降水通过降水径流关系转化为洪水,即为可能*大洪水。中国从50年代起开展这项工作,现在已编制了中国可能*大24小时点雨量等值线图,为中小型水库设计提供了估算可能*大的洪水资料。
推求PMP的方法,有水文气象法、数理统计法和地理插值法等。对于大面积PMP的估算,水文气象法是*基本的方法。此法的基本要点是:根据设计流域的暴雨洪水特性和产流汇流特性,结合工程性质拟定出暴雨模式(即典型暴雨),然后将其水汽因子和动力因子予以合理放大,即得PMP。根据资料来源的不同,暴雨模式可分为:①当地模式(或称当地暴雨放大),它是由本流域特大暴雨资料选出;②移置模式(暴雨移置)。它是将邻近相似地区的特大暴雨移置过来,并加以适当改正而得;③组合模式(暴雨组合)。它是将当地或邻近地区的两场或两场以上的暴雨,按天气气候学的原理和预报经验合理地组合而成;④推理模式(理论模式),它是将暴雨流场(风场)的三度空间结构进行合理概化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