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横截河流用以挡水、逼水、挑溜、或抬高水位以及建于堤岸的一侧,用以溢洪的建筑,又叫堰(墕)、堨、遏、埭等。元代以后坝才成为这类水工建筑的专名,它的种类按作用分有挑水、拦河、减水、滚水或溢流()、束水坝等;按形状分有鸡嘴(激)、扇面、鱼鳞、对坝等;按用料分有土、石、竹、柴、草、埽、砖坝等。中国春秋时就有拦河坝,战国时就有堆石溢流坝的明确记载。汉代记载就有了滚水坝和和挑水坝(激堤)。除*早出现的土坝外,秦汉时就有了竹笼装石坝和石坝。宋代把草土坝叫软堰,石坝叫硬堰。古代*大的拦河坝是梁天监十五年(公元516年)在淮河上修建的浮山堰,长9里,下宽140丈(约336米),上宽45丈(约108米),高20丈(约48米)。修建拦河堰埭*多的是三国以后江淮以南的通航小河、邗沟及江南运河,用以蓄水节流。属于挑水坝一类的宋代有马头、锯牙,明代有矶或鸡嘴等。清代前期永定河和黄河上大量修建挑水坝,长度由十丈左右发展到几百丈,多为埽坝,到乾隆以后就少了。当时挑水坝又分坝身向上游倾斜的上挑坝(迎水坝),向下游倾斜的下挑坝(顺水坝)及和流向垂直的挑坝;还有从两岸一对一对修筑的对坝,用以束狭河身。滚水坝在唐宋又叫石用于分泄洪水或灌溉工程中抬高水位,明代出现了“滚水坝”这一专用名词。束水坝多在运河上应用,一种是只有闸座没有闸门的裹头或斗,一种是临时修的束狭河身的草坝,这都出现在明代及以后。灌溉工程的拦河坝多选择在河流出山的峡谷,很注意坝基的处理。唐代修山河堰拦河坝时,坝基全部用柏木打桩,桩基上再垒石砌坝。溢流坝一般不高,堆石的不过几尺。
明清时代对坝工技术有了专门叙述,如打基桩,填灰石,铺底板等基础处理;砌砖、石、打灰土等坝体建筑和雁翅、护坦等的设置等一系列施工程序和技术要求都和现代坝工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