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形科薄荷属的一个种,学名Men-tha haplocalyx Briq.var.piperascens(Malinv.)C.Y.Wu et H.W.Li。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叶用作提取芳香油的原料,也供药用。中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朝鲜、日本、苏联远东地区、巴西及北美洲等地亦产。中国约于7世纪即有栽培,16世纪的《本草纲目》记载:在江苏、江西和四川等地多有栽植,并且已培育出多种不同品种。19世纪以来,中国多数省区有栽培,主产江苏、江西和浙江等省。尤以江苏的南通、海门等地,种植面积*广。
植株高30~60厘米。根茎白色柔嫩多汁。茎方形,上部被微柔毛,下部仅棱上被微柔毛。叶对生,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稀长圆形,边缘有粗锯齿,表面被微柔毛,并有油腺,揉之有薄荷香气。轮伞花序,花唇形,花冠淡紫色,内面喉部以下被微柔毛。小坚果卵形,花期8月至10月,果期9月至11月。主要品种有紫茎紫脉种、青茎圆叶种、小叶黄种、红叶臭头、白叶臭头、大叶青种等以及近年来培育的73-8,海香1号等。
适应性较强,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中生长较好,宜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当土温在2~3℃时根茎即可萌发,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但较耐高温,夏季日平均气温达30℃时也能正常生长。地上部分不耐寒,地下根茎能耐一般低温,在寒冷地带须加覆盖物越冬。年降水量以1100~1500毫米为宜;生长前期与中期适当降雨,有利生长;生长后期宜略微干燥,晴天较多可提高油、脑含量,忌连作。
薄荷
生产上用根茎繁殖;种子繁殖仅用于选育新品种、品种复壮和提高品种纯度;扦插繁殖多用于扩大新品种或开辟新产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栽种,选取肥大、节间短、色白的新根茎作为种根,条栽或穴栽均可。条栽行距20~25厘米,穴栽行株距20~25×12~18厘米,每公顷用种根1125~1500千克,翌年2月中下旬萌芽出土。北方则在4月至5月栽种。
生长期间,结合中耕除草进行施肥。以氮肥为主,配用磷钾肥。一般追肥四次,**次在2月出苗时;第二次在苗高约15厘米时;第三次在薄荷**次收割后,这次追肥对促进苗叶早发,提高产量,关系甚大;第四次在苗高20~30厘米时。薄荷怕旱,当7月至8月间干旱季节,宜及时灌溉,并做到速灌速排。病虫害主要有薄荷锈病Puccinia menthae和薄荷斑枯病Septoria menthicola;小地老虎、银纹夜蛾Plusia agnata、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长江流域每年可收获二次,**次在7月,多作为提取薄荷油的原料;第二次在10月,主要供药用。长江以南及四川等地区分别在6、8、11月收获三次;北方只在9月左右收割一次。宜选择连续晴天收割,中午12时至下午2时收割的,含油量*高,质量较佳。收割后,防止雨淋和堆积发热,宜摊晒至半干,然后蒸馏提油。
茎叶中含有薄荷油,新鲜茎叶含0.8~1.0%,干燥茎叶含1.3~2.0%。主要成分是l-薄荷脑(l-Men-thol),约占77~87%,l-薄荷酮(l-Menthone),约占10~20%,醋酸薄荷酯占1~6%,此外尚有柠檬烯、辛醇-3(Octanol-3)、辣薄荷酮等。薄荷含油、脑的质和量,除与生长的地理环境有关外,其品种的遗传基因对植物次生代谢物质有着直接影响。中国栽培的薄荷如73-8号干品含油量为1.95%,含脑量达80.13~83.62%;海香1号干品含油量2.04%,含脑量达85~89.12%。薄荷油从薄荷茎叶中经蒸气蒸馏提取,亦称薄荷原油,是无色至淡黄色的透明液体,味辛辣而清凉,有浓郁的薄荷香气。薄荷油再经分馏,冷却结晶,即得薄荷脑,剩余的油,称薄荷素油,但其中尚含薄荷脑约55%。中国产的薄荷油、薄荷脑品质优异,气味纯正,在国际市场上素享盛誉。薄荷脑有杀菌、健胃、祛痰止咳作用,外用能止痒,引起凉感和局部止痛作用。可制成清凉油、薄荷锭、风油精等药品,也可用于制糖果、饮料、牙膏、香料、肥皂和日用化妆品等。薄荷素油,也用于牙膏、香精及医药制品。薄荷茎叶味辛,性凉。有散风热,清头目的功能。主治感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