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物轮作或连作中,影响后作物生长的前茬作物及其迹地的泛称。茬口的优劣决定于前茬作物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归还物质的量与质;遗留病虫草害的状况;在前茬作物种植过程中,施肥、灌溉、除草、病虫害防除等人为因素对茬地的影响;前茬作物腾茬的早晚与前后作物收播期间的长短(在一年二熟、三熟情况下尤为重要);前后作物相互适应或矛盾的特点等。
研究茬口特性可为合理轮作或连作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前作及其迹地的特点,便于选择*适宜的后作物,使之得到*佳的生育季节与良好的土壤环境,以保证轮作中各类作物均衡增产。中国古农书中有许多关于茬口的记载。如战国时著作《吕氏春秋》的《任地篇》中有“今兹美禾,来兹美麦”。在贾思勰《齐民要术》中系统地总结了茬口的经验,如“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胡麻为次;芜菁、大豆为下”;“凡黍穄田,新开荒为上,大豆底次之,谷底为下”。19世纪中叶《救荒简易书》中曾将生产上的茬口经验进行整理,分为“茬地相宜”、“茬地避忌”、“重茬避茬”等内容。
在一般情况下,各类作物的茬口特点是:一年生豆科作物消耗土壤氮少,多年生豆科作物(如苜蓿、三叶草)或豆科绿肥作物(如紫云英、田菁)还可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是粮食、经济作物的好茬口,但需磷钾肥多;禾本科作物遗留在土壤中的根茬多,可能还田的秸秆也多,因而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源,但消耗氮素多,应多施肥;禾谷类作物一般较少感染根部病害,因而较耐连茬,又是许多易感根病作物(如甜菜、亚麻)的好前作;宽行或中耕作物如棉花、玉米、谷子等在生长期间要进行多次中耕除草,故遗留杂草少;经济作物,如棉花、麻类、甜菜、烟草、马铃薯以及瓜类蔬菜等,因经济价值高,故一般施肥较多(玉米也是如此),从养分角度来说是好茬口,但是许多经济作物病害多,应以不感染此类病害的禾谷类作为它的后茬;休闲在半干旱地区是一个好茬口,可蓄积土壤水分,减少杂草,矿化养分,但土壤中潜在养分消耗多;水稻与旱作物互为前茬,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产量;在一年二熟或三熟地区,前后茬口衔接的时间与长短,是衡量茬口优劣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在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的好茬口是春播早秋收获的芝麻茬、春高粱茬、春玉米茬,居中的是夏大豆茬或夏玉米茬,*差的是晚秋收获的甘薯茬、棉花茬。
茬口的优劣是相对的,要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管理措施、作物品种、产量高低、病虫害状况等而评价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