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松恩(1907~1987)

2024-07-19 163浏览

作物遗传育种学家。江苏省常熟人,1907年1月6日生。192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农业专修科,留任该校农学院农艺系助教。1928年被破格免试入金陵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二年级学习。1931年毕业,当选为美国斐他斐(Phi Tau Phi)荣誉学会会员,并获金钥匙奖,仍留校任教。1933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作物遗传育种学,1936年获博士学位,当选为美国西格马赛(Sigma Xi)荣誉学会会员,并再获金钥匙奖。1937年回国,历任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麦作系主任;湖北省农业改进所所长;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场长。1949年后,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并兼任发育生物学系主任;1957年后,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秘书长、研究生院副院长等职。

戴松恩

戴松恩治学严谨,在小麦育种和细胞遗传学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为中国农业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早在1937年刚刚回国就发表了“中俄美小麦品种杂交的研究”。其后主要从事小麦细胞遗传和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研究,发表了“小麦赤霉病的抗病性研究”一文,并亲自指导小麦抗赤霉病的鉴定工作,为中国小麦抗赤霉病的育种工作打下了基础。1938年后,一度在中央农业实验所贵阳工作站工作,其间实地考察了贵州的农业生产情况,从引进的美国烟草品种中选育出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进行推广。为贵州省发展烤烟并建立卷烟厂奠定了基础。同期还发表了“美国杂交玉米在我国的利用问题”、“中国油菜自交影响的研究”等学术论文。1949年后,长期从事农业科技领导工作,1956年参加了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远景规划》,并主持了“农业科技规划说明书”的全部定稿工作。发表过“关于我国农业和畜牧业的问题”、“试论我国作物育种研究工作的发展问题”、“充分发挥作物良种的增产作用”、“中国农业研究的方向”等文章,为中国制定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了中国种子工作的发展。1980年以后,仍主持小麦非整倍体的研究工作,发表了“为什么研究小麦非整倍体”、“小麦非整倍体(译文)”等文章,同时还培养了从事非整倍体研究的硕士生。1983年荣获中国农学会“从事农业科研五十周年”表彰奖。

戴松恩还积*参加社会活动,先后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农牧渔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等。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民盟第四届、五届中央委员,第五届、六届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