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

2024-07-19 175浏览

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农业企业管理理论基本上是企业管理理论在农业企业中的应用。

管理理论的萌芽,可追溯到数千年以前。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发展,才形成为系统的管理理论。在公元前370年,古希腊学者瑟诺芬(Xenophon)就曾谈到分工的好处,认为一个专门从事某项工作的人,一定能工作得更好。英国数学家巴贝奇(C.Bubbage,1792~1871年)详细分析了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种种原因。他还提出了按贡献大小确定报酬的工资制度。中国明代学者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中,曾谈到对待劳工的态度,他主张“抚恤其人,常遣欢悦”,“悦以使人,人忘其劳”,这可以说是人际关系理论的萌芽。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美国科学院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组织的“霍桑实验”,其主持人梅奥(G.E.Mago,1880~1949年)在1935年出版的《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中,提出了人际关系的学说。40年代末开始兴起的行为科学理论,就是在人际关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企业管理中的组织理论的起源也很早。据古代文献记载,希伯来的**摩西曾制订法令,昭告民众;建立等级,委任管理人,实行分级管理,自己只管理*重要的政务。19世纪生于英国,移居美国的麦卡勒姆(D.Macallum,1815~1878年)提出一套建立铁路管理制度的原则和方法,包括责任、检查、报告等,并且设计出一种企业组织结构图表,标明各类人员的权力和责任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后,普尔(H.V.Poor,1812~1905年)又提出运输管理的三条原则:即完善的组织、通讯联系和资料的系统保存和利用,为企业实行科学的组织管理打下了理论基础。

系统的企业管理理论,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才开始建立的。西方一般认为,以美国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罗(F.W.Taylor,1856~1915年)1895年发表的《计件工资制度》和1903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为近代企业管理理论开始形成的标志。泰罗的管理理论通常称为“科学管理”。他的管理方法通常称为“泰罗制”。列宁在分析和评价这种制度的时候指出:“资本主义在这方面的*新发明——泰罗制——也同资本主义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丰富的科学成就。”这一观点符合马克思关于管理具有二重性的学说,同样适用于其他资本主义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与泰罗同时期的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H.Fayal,1841~1925年)和德国的社会学家韦伯(M.Weber,1864~1920年)等人着重从企业的组织和管理职能等方面研究管理问题,提出一些管理理论和管理原则,通常称为“组织理论”。泰罗、韦伯等人的管理理论,通称为“古典学派管理理论”,基本上是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形成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兴起了多种流派的管理理论,主要包括社会系统学派(认为企业是一个社会有机体,应把企业放在与其相关的诸系统中进行系统地考察和分析,借以改善企业管理)、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过程就是决策程序,改善决策即意味着改善管理)、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强调社会系统与技术系统的相互协调)、条件理论学派(强调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信息中心学派(强调信息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把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于管理领域)、数理学派(重视管理决策的数学模型及其通过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以及其他学派。目前,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诸管理学派的理论,一般称为“现代管理理论”,以区别于“古典学派管理理论”。

发端于“霍桑实验”的“行为科学学派管理理论”,截然不同于泰罗的古典管理理论;与一般的现代管理理论的诸学派比较,也有其独特之处。它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着重研究人们的行为规律以改善管理。因此,它可视为与古典管理理论、一般现代管理理论并列的三大管理理论学派之一。

20世纪80年代初,日裔美籍学者大内(W.G.Duchi)出版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掀起一股研究企业文化(或组织文明)的热潮。一般认为日本企业经营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并非学习运用某一学派管理理论的结果,而是有其企业文化的根源。所谓企业文化,广义而言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基本信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习惯和作风等。它是同企业的物质文明相适应的观念形态,用来指导企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借以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和吸引力,激发职工持久的创造性。它的具体内容包括: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宗旨、信念、经营哲学、管理特色、发展战略、传统作风、道德规范、人际关系以及厂规公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