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品经济

2024-07-19 35浏览

果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活动及其经济关系。果品种类繁多,主要有苹果、柑橘、梨、葡萄、桃、杏、李、香蕉、菠萝、椰子、荔枝、龙眼、樱桃、枇杷、柚子、杨梅、杧果、柿子、枣、石榴、无花果、山楂、猕猴桃等。

世界果品经济概况

在古代,果品属于农家副业生产,有些果树还用于美化庭园,有些果品则当作补养药品,多以自给性为主;即使在城镇郊区,商品生产的规模也不大。到了近代,随着市场的扩大,果品经济才逐渐发展起来。有些热带、亚热带果品是在殖民主义者经营下大量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初,果品生产日益发展,并已形成主要生产国和商品产区。但多数国家仍是用传统方法栽培、加工、贮藏和销售,产量不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市场需求的增长,优良品种的培育,生产和加工、贮藏、运销的现代化,果品经济迅速发展,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实行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1985年,全世界水果总产量达3.04亿吨,干果总产量395万吨。葡萄、柑橘、香蕉三种果品产量,1984年比1934~1938年平均年产量增长2.2倍;苹果产量1984年比1950年增长近2倍;葡萄、柑橘、香蕉、苹果、柠檬、梨、桃、枣、菠萝、椰子等10种主要果品出口贸易量,1984年比1934~1938年平均量增长近2倍。有些国家和地区,果品是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商品。如厄瓜多尔,出口香蕉占世界市场贸易量的1/3,占全国出口总值的60%。意大利有1/2的农场种葡萄,葡萄酒产量居世界首位。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中,果品生产过剩,价格波动较大,生产不稳定。1970年欧洲共同体国家果品曾因生产过剩,大批被销毁,缩减果树种植面积,对减产部分实行国家补贴。

世界果树分布:苹果的主产区在北温带国家。柑橘盛产于中国、美国、巴西、日本、西班牙、意大利、摩洛哥等国。葡萄主产国是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和苏联。桃、李、杏、枣、柿子、杨梅、荔枝、山楂等中国产量较多。香蕉主产国有菲律宾、巴拿马、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巴西、科特迪瓦和中国的南部。菠萝主产国有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中国的南部和美国的夏威夷。世界各种果品中产量*大、种植*广的是葡萄,其次是苹果、柑橘。果品消费,1985年世界水平是64千克,美国是100多千克,加拿大、法国、南斯拉夫70多千克,日本69千克,苏联41千克,印度22千克。

中国果品经济概况

中国的果品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主要是靠传统技术和方法,生产发展不快,商品率很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果品生产有很大发展。1949年水果总产量约120万吨,到1985年发展到1164万吨,增长8.7倍。但发展*快的是1950~1952年和1979~1985年两个时期,水果总产量前一个时期增长84%,后一个时期增长66%;1958~1962年减产30%,1963~1970年产量徘徊不前,1971~1975年逐年有增长。

中国水果产量中*多的是苹果,1985年产361万吨,其次是梨214万吨,再次是柑橘181万吨,柿子68万吨,香蕉63万吨,红枣43万吨,葡萄36万吨,菠萝18万吨,龙眼、荔枝各产10万多吨。

中国果树栽培分布: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主要是苹果、梨、葡萄、红枣、桃、李、杏、柿子、山楂等;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主要是柑橘、杨梅、柚子、枇杷;南岭以南主要是香蕉、菠萝、龙眼和荔枝。

在20世纪50年代末,对个别品种开始实行派购,如苹果、柑橘,由国家向生产单位分派交售任务,剩余部分自行处理;收购价格由国家统一规定。1979年以后,逐渐取消派购,实行多渠道经营,价格自由议定。1985年,果品社会收购金额达64.6亿元,比1980年增长2.3倍,其中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议价收购金额达28.3亿元,比1980年增长12.5倍。1985年果品零售金额59.4亿元,比1980年增长2.3倍,其中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销售24.3亿元,比1980年增长11.8倍。1985年农民自己销售金额达22亿元,比1980年增长近6倍。果品价格呈递增趋势,国营商业平均收购果品价,如以1950年为100,1952年为130.7,1957年为160,1965年为183,1978年为205,1980年为220,1984年为293。集市贸易一般高于国营商业收购牌价,如1984年国营商业平均牌价为100,集市贸易价中;干果为136.3,鲜果为120.2。1985年水果出口21.4万吨,其中苹果5.52万吨,柑橘5.23万吨;干果出口5.7万吨,其中板栗3.1万吨,核桃1.18万吨。1985年中国国内水果消费总量是1143万吨,平均每人11千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