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摘除或破坏公畜睾丸和母畜卵巢,达到终止繁殖目的的技术。通过阉割,可以提高动物经济利用价值,改善饲养管理,在育种上可起到选优去劣的作用。中国民间禽畜阉割技术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起源
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殷墟卜辞中便有关于阉割的象形文字的记载,表明公元前11世纪以前中国已有家畜的阉割技术。中国的民间阉割技术,虽然在殷商时代(公元前17~前11世纪)便已出现,但对阉割效果的认识、阉割适龄的选择以及阉割技术的改进,则是在实践中经过历代演进而日趋完善的。如《周易》有“豮豕之牙,吉”的记载,表明当时已认识到阉割可以改变雄猪的劣性;又如《礼记》中有“豚曰腯肥”之语,也直接提出了阉割后的猪,可起到易长易肥的效果。公元6世纪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把阉割的效果归结为“骨细肉多”,明确地指出了阉割的重要性。1741年,杨屾在《幽风广义》中提出阉割可提高其经济利用价值,起到选优去劣的作用。
关于阉割适龄的问题,在《齐民要术》中,有“六十日后犍”的记载,即当时提出了仔猪出生后两个月为阉割适龄期。到1760年,张宗法在《三农纪》一书中,提出公猪阉割月龄为一个月,母猪为二个月。《华陀神医秘传》分别提出“马生后半年至一年,牛生后六月至九月,羊生后一月”为阉割适龄。
关于阉割技术的改进,据象形文字所示,似用刀把睾丸和阴茎一并割除,以后才演进到“阉猪子”。从河南出土的1800多年前的“拒龙阉牛图”石刻所示,当时对阉牛也发展为只阉割睾丸。关于母猪阉割技术,明代周祈《名义考》有“然幽闭若去牝猪子肠”的记载。子肠,即子宫角。清代张宗法《三农纪》有“豚生,雄者一月去其势,雌者两月其蕊”的记载,更加明确提出了母猪阉割卵巢。明代朱权《臞仙神隐书》中有“骟马、宦牛、羯羊、阉猪、镦鸡、善狗、净猫”等记载。可见阉割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畜牧业生产。
研究和现状
近代对中国民间畜禽阉割技术的研究,主要进行了挖掘、整理等工作。
中国民间阉割技术历史研究:1976年张仲葛对中国古代阉割技术的出现和作用,进行了全面的讨论,指出阉割技术的发明,是畜牧业历史上的大事。同年,在中国河南省一座墓葬中,发掘出一块石刻“拒龙阉牛图”,真实而形象地记录了汉代的阉牛方法。1977年毛树坚对中国殷商时代有关阉割术的甲骨文,进行了探讨。1979年张秉伦在《我国古代对生殖内分泌的认识和利用》一文中,从内分泌高度来讨论阉割的价值。于船1980年《论我国古代的阉割技术》一文,全面论述了中国古代阉割技术的发明、演进和贡献。
中国民间阉割技术的整理和总结: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从1957年起先后对四川、湖南、广西、江西等地的民间阉割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总结,把中国的民间阉割技术,提高到现代科学水平。根据整理、总结资料编写的《中国民间畜禽阉割术》(农业出版社,1963年出版),对马、骡、牛、羊、骆驼、猪、猫、鸡、犬、鸭、兔等11种动物的阉割技术,按解剖、部位、保定、施术及注意事项等次序进行描述。中国民间小母猪阉割术(即小挑花阉割术)和公鸡阉割术经过不断改进,手术迅速,安全无后遗症,受到国际好评。近年针刺麻醉技术用于大家畜的阉割。用药物去势,也进行了一些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