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茧干燥设备

2024-07-19 61浏览

利用热能杀死蚕蛹,干燥茧层和蛹体,将鲜茧烘成干茧的设备。

发展简史

中国是蚕丝业的发源地,传说在黄帝时代,就已养蚕缫丝,到汉朝以后,中国丝绸已远销中亚、西亚和欧洲,开创了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古代的制丝业是利用“日晒”、“盐渍”、“笼蒸”等原始方法处理鲜茧,以达到杀蛹目的。1866年,中国广东南海县简村建立**家缫丝工厂。以后随着缫丝工业的发展,原料茧的需要量增加,逐渐产生了收购蚕茧和干燥蚕茧的要求,把过去的鲜茧缫丝改变为用干茧缫丝的方法,烘茧设备由此开始得到了发展和应用。1949年以后,国家大力扶持蚕桑生产,改良蚕品种,改进烘茧设备,提高了蚕茧质量。

干燥方法

蚕茧主要采用加热蒸发水分进行干燥的方法,有直干法和再干法两种。直干法是将鲜茧一次烘成干茧,此法比较经济,干茧色泽较好,丝纤维不易损伤。缫丝时可提高新茧有绪率,节约燃料。一般在收茧量较少时采用。再干法即将鲜茧送进灶烘成半干茧时出灶,让蚕茧散热冷却,经过适当时间的还性处理,然后再第二次进灶,烘成适干。此法适用于蚕茧收烘旺期,收茧量较多时,可平衡烘力,提高茧灶利用率,但易损伤茧质,消耗劳力和燃料较多。**次进灶俗称为头冲,主要是杀死蚕蛹,烘去一部分水分,成为半干茧。第二次进灶称为二冲,即将半干茧烘成适干茧。头冲的烘率(指烘得的干茧量与鲜茧量的百分比)春茧一般为61~64%,夏秋茧为63~65%。二冲的烘率一般为40%左右。

主要设备

有煤灶和烘干机两种类型。

煤灶

由中国传统烘茧用土灶改进而成。以煤作燃料,用砖、木、钢材构成长方体干燥室的一种灶型。煤灶因热源不同分为辐射热(利用炉或锅的辐射热)和直接热(利用烟道气)两种。常用的是直接热煤灶。它由烘茧室、热源装置、茧架或茧车、换气装置等组成。中国常用的车子风扇灶的烘茧室为一长方体,用砖砌成。正面有门,供茧车进出,中央设有热室,左右各放一组茧车;热量通过炉壁的放热口集中于热室,再经热室两侧的放热孔散入室内。还设有给气口和排气口,以便随时放入干燥空气,排出湿空气,促进蚕茧干燥。在热室前后或上面装有风扇,进行强制送风。每个茧车放茧格28只,每副茧灶有4辆茧车,容茧量为450~500千克。该灶烘茧较均匀,劳动强度轻,结构简单,造价较低。

烘茧机

以蒸汽或热风为热源干燥蚕茧的机灶,可分汽热式和热风式两类。按烘茧机的结构不同,又可分推进式和循环式两类。推进式是用茧车间歇推进送茧;循环式是用多层金属网带运动送茧。比较理想的烘茧机为热风烘茧机,它的主要特点是在干燥室外设有加热器,用鼓风机通过导风管将热风送入干燥室内,利用对流热进行干燥。

热风循环式烘茧机

由干燥室、送风系统、网带传动装置和热源装置等组成。干燥室是一长方体,用砖砌成或用钢材制成。干燥室用隔板分成高温、中温和低温三区,一般为六段型或八段型。八段型的**至第二层为高温区,第三至第五层为中温区,第六至第八层为低温区。室外送风机将上层加热器加热的热风进入干燥室高温区进行强制干燥,在第三层设排风机将湿空气排出室外,其中部分热空气回到送风机继续循环使用。同样,在中温区和低温区由中层送风机和下层送风机将通过中层加热器和下层送风机的热空气,送入中温区和低温区进行干燥,并通过排风机将湿空气分别排到室外。各区装有温湿度调节装置,能按烘茧工艺要求调节各区的温度、湿度和风速等。鲜茧从自动铺茧装置输送到*上段金属网带上。网带由电动机经过传动装置传动。鲜茧在网带上顺次翻动,从高温区经过中温和低温区,到*下段网带出口处进入自动装袋装置。该机采用对流热干燥蚕茧,头冲烘茧温度为103~93℃,出灶温度为68℃,烘茧时间约2~2.5小时;二冲烘茧温度为98~88℃,出灶温度为65℃,烘茧时间约2.5小时。烘得的干茧质量较好。而且由于大部分热量被循环使用,烘茧机的热效率较高,烘力较大。

热风式烘茧机除多段型外,有些国家还采用一段型、二段型的。一段型烘茧机是由若干个干燥室连接而成,每一干燥室设风扇、加热器、给风排气管道、温度自动调节装置等。一段型的风速比多段型的风速大3~8倍,故干燥比较均匀。二段型烘茧机分上下两段,基本结构与一段类似,由于铺茧厚度较一段型薄,干燥均匀度更好。

热风式烘茧机

为了*大限度地保全茧质,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能源和劳力,中国的蚕茧干燥设备正在逐步推广热风循环式翻网烘茧机,并逐步应用微电脑新技术。此外,一些新的干燥设备正在研究试验中,如红外线干燥、微波干燥和鲜茧冷藏干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