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加工机械化

2024-07-19 10浏览

用机械代替人畜力加工饲草饲料的过程。

发展简史

饲料工业是从1875年美国布拉奇福德氏利用配方生产商品用的犊牛饲料开始的。20世纪初锤片式饲料粉碎机的应用和饲料制粒机的研制成功,开始了配合饲料的生产。30年代出现蛋白质工业。40年代发明了青霉素、抗生素,基本解决了畜禽群养的防疫和保健问题,使畜禽的工厂化饲养成为可能,促进了饲料工业的发展。50年代建立了饲料添加剂工业。60年代由于营养科学及饲料机械的发展、线性规划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饲料法规的建立,使饲料工业发展成一个大的产业部门。70年代出现了电子秤和用电脑控制的自动配料装置。中国在20世纪初从英国引进爪式饲料粉碎机。20年代外商在上海开设了**家加工乳牛饲料的工厂。60年代起中国自行设计并建立了各种饲料加工厂。70年代开始生产颗粒饲料。80年代初研制成几十种规格的饲料加工机组和成套设备,建立了年产从600吨到4万吨的一系列饲料加工厂。研制成松针粉、肉骨粉、血粉、羽毛粉等专用加工机组。70年代末还先后从匈牙利、美国、瑞典、日本、意大利等国引进配合饲料厂、浓缩饲料厂和添加剂厂,并已投入生产。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配合饲料的普遍使用,在全国将建立更多的配合饲料厂、添加剂厂、浓缩饲料厂,并使用电脑控制和管理生产。同时,血粉、鱼粉、羽毛粉、草粉等加工设备和菜籽饼、棉籽饼的去毒设备将随之迅速发展。饲料的青贮与氨化亦将得到普及。

青粗饲料加工始于20世纪初。1927年风送铡草机问世。中国于40年代中期开始调制青贮饲料。50年代先后从苏联、日本引进青贮切碎机和青贮料联合收割机。60年代初从法国引进甩刀式青饲收获机。1978年以后又从丹麦、法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引进不同类型的青饲料收获机械。1979年以后中国研制成单行、双行青饲料收获机。

低水分青贮于60年代已在欧美、苏联等国普遍推广。美国在1970年用苜蓿制作低水分青贮的比例为7.2%,到1980年已增至14%。中国于1978年开始推广。

秸秆的碱化处理始于20世纪初,在稀碱溶液中加压煮秸秆,以提高秸秆的饲用价值。1921年德国贝克曼提出湿法碱处理,并获得专利。1964年威尔逊提出干法碱处理。70年代丹麦研制出用干法碱处理的秸秆调质机。此后,英国和丹麦相继建立碱化茎秆的工厂。80年代中国也研制成秸秆调质机。

用液氨处理秸秆的方法自7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1980年孟加拉国的陶尔伯格提出用尿素进行氨处理,并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取得良好效果。1984年中国开始使用氨化技术。

常用饲料和配合饲料

常用的饲料有:青饲料、青贮饲料、粗饲料、能量饲料(谷物)、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维生素饲料以及各种添加剂。青饲料加工后可制成青贮饲料或干草,供家畜冬春季使用。粗饲料经氨化处理后蛋白质含量可增加1~2倍,消化率可提高12%左右。动物的血、骨、肉骨、羽毛加工后可制成血粉、骨粉、肉骨粉、羽毛粉,是家禽良好的蛋白质和矿物质饲料。配合饲料是按照指定的科学配方,将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矿物质、维生素、添加剂等粉碎、计量,混合而成。配方按各种畜禽不同生长阶段的饲养标准及各种饲料的营养物质含量制订。利用线性规划和通过电子计算机计算,可制订*低成本或*高经济效益的饲料配方。

饲料加工方法

有物理方法(清选、切碎、粉碎、打浆、干燥、混合、压粒、压块和蒸煮),化学方法(碱化、氨化)和生物学方法(发酵、发芽)三类。用不同的饲料原料制成各种饲料成品,往往需要应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综合加工,如青饲料加工常用切碎、打浆等方法,青贮饲料常用切碎、发酵等方法,粗饲料常用切碎、碱化、氨化、压块等方法,配合饲料常用清选、粉碎、混合、压粒、干燥等方法。

饲料加工设备

根据不同的饲料原料、加工方法和成品要求,分别采用相应的加工设备或由若干种设备组合而成的加工系统,如青粗饲料加工系统,配合饲料加工系统,血粉加工设备,骨粉、肉骨粉加工设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