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于动物新鲜血清中一组具有类似酶活性的蛋白质。不具特异性,当存在抗原抗体复合物或其他激活因子时,可被依次激活而协同发挥杀菌及溶解细胞等多种免疫生物学活性。此时,可将这一组蛋白质视为一个整体,称为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
组成和性质
约占血清蛋白总量的10%,含量稳定,不因免疫而增强。但在某些疾病的情况下,血清中含量常发生明显变化,如类风湿关节炎时血清补体含量明显升高,而全身性红斑狼疮时则降低。对热不稳定,加温56℃30分钟即被灭活,亦可因紫外线照射、机械振荡、酸碱等许多理化因素而遭破坏。
由9种成分组成,常以符号C与阿拉伯数字共同表示,分别为C1~C9,其中C1又包括C1q、C1r及C1s三种成分。这些成分的功能不同,可分成三个功能单位:①识别单位,由C1q、C1r、C1s组成;②活化单位,由C2、C3、C4组成;③膜攻击单位,由C5、C6、C7、C8和C9组成。同一功能单位的各成分间具化学亲和性,激活后可相互结合在一起,共同执行一种生物学功能。
活化
除C1q外,其他补体成分在体内常以酶的前体的形式存在,必须激活后才能发挥作用。在活化过程中,前一种活化成分往往成为后一种成分的激活酶,各种成分依次被激活,分解出小分子活性物质,形成连锁反应。*初只知道抗原抗体复合物能激活补体,单独的抗原或抗体不能激活补体;以后又发现补体还有另一旁路激活途径,即被多糖或凝聚的免疫球蛋白激活。前者称为C1激活途径,后者称C3激活途径。
C1
C1激活途径
①当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时,**由C1q的羧基末端分子与抗体Fc片上的补体结合点结合,随后因构型改变而使C1r活化,活化的C1r又使C1s活化,于是三者结合构成激活的(已被激活的补体成分都用表示)。②C1s为酯酶原,激活后则成为酯酶,可裂解C4为大分子的C4b和小分子的C4a,同时裂解C2为大分子的C2a和小分子的C2b。C4b按抗体所指定的方位结合到细胞膜上,C2a再结合到C4b上,构成(简写为)。③为C3的转化酶,可裂解C3为大分子的C3b和小分子的C3a,C3b可与结合成为,此带的细胞可粘附于具C3b受体的吞噬细胞上,引起调理吞噬作用(见吞噬作用)。④为C5转化酶,能裂解C5为大分子的C5b和小分子的C5a。C5b再与一个分子的C6和C7结合,构成三聚体。⑤C又为C8提供了结合点,使C8结合到上。此时即开始导致细胞膜的轻度损伤。⑥与6个C9分子结合,成为分子的相对质量超过100万的10分子复合物,组成膜攻击单位,使膜脂质结构破坏,形成小孔,促使细胞溶解。⑦在上述过程中,和除结合在抗原抗体所在部位外,还可结合到邻近的细胞膜上,起扩大作用。因此除抗原所在部位外,还可在附近形成多个膜攻击单位,出现小孔。甚至还可危及邻近的正常细胞而导致无辜者反应。
C3
C3激活途径
若干种植物多糖、细菌内毒素、蛇毒、血浆素、备解素、胰蛋白酶、凝聚的免疫球蛋白等皆可不经过C1而直接激活C3,完成后继的补体激活过程。血清中存在一种C3激活剂前体(C3PA,又称B因子)和C3PA转化酶原。当存在上述非特异性激活因子,并有Mg2+存在时,可使后者转化为C3激活剂前体转化酶(又称D因子)。D因子可使B因子分解为Ba、Bb两个片段。大片段Bb为C3激活剂,可与C3结合成C。过后,又使C3分解为C3a和C3b,即参与C3激活途径。其后继补体成分的激活同C1途径。
早年发现的备解素系统,实质是参与C3激活途径的一组蛋白质。备解素(properdin)又称P因子,为分子量18.4万~21.2万的一种r2球蛋白。C3激活途径的存在,表明某些抗原(如内毒素)可不依赖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存在而直接激活补体(图)。
生物学活性
补体被激活后,可吸附于靶细胞膜,使细胞膜完整性遭破坏,出现空洞,杀伤细胞或使之溶解。补体激活过程中还产生许多生物活性片段,直接参与免疫粘附、变态反应性炎症、溶菌、杀菌和细胞毒等反应。近来还发现补体能产生类似激肽的物质,并参与正常的凝血机制(表)。由此可见,补体是具有两重性的物质,一方面参与免疫防御;另一方面又是免疫病理过程中引起组织损伤、炎症反应的介质。
补体系统的两条激活途径示意
补体激活过程中各成分的生物学活性
调节
补体活化后,各种活性成分过量均对机体不利。因此,补体系统的反应都是在生物反馈的严格控制下进行的,以限制其活化程度,保持反应的平衡。这种调节作用来自两个方面:
内部调节
补体成分C4、C3、C5,活化后均暴露出一个不稳定的结合部位,此部位在短期内若不与细胞膜粘合,即可失去活性。另外,C2*易自及解离而失去活性,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补体的活化过程。
抑制因子的调节
正常血清中存在着多种补体抑制因子,它们主要有:C1酯酶抑制因子能抑制C1酯酶对C4、C2的酶解作用,阻碍补体活化过程。C3b灭活因子可使C3b裂解为抗原性不同的C3c及C3d两个片段,从而使C3b失活。此外,还有C4b灭活因子、过敏毒素灭活因子(灭活C3a、C5a)和C6灭活因子等均从不同部位控制补体活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