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绿化树种全面选择与安排的总体方案。是城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组成部分。在大中城市,根据所在地域的生态条件,市区现状和发展需要,对能满足当地园林绿化综合功能要求的植物种类与品种,作出宏观选择与繁殖、栽植等方面的安排。镇的规模较小,也要审慎地做好树种规划,作为有计划、有步骤、合理安排,作为落实园林绿地系统的组成内容之一。风景名胜区树种规划与城镇树种规划在范畴和性质上颇多相似之处,亦可相互参照。
城镇的树种规划,是关系该地区园林绿化成败的重要环节。观赏树木是城镇绿化的基础材料,如不及早选定,作出合理安排,待多年后发现了问题,则将后悔莫及。对于这样一个带战略性的百年大计,既不能主观决定,闭门造车,又不可举棋不定,变动频繁;更不应只顾眼前,不管长远。科学地制订并实施城镇树种规划,既为园林建设打下好的基础,有利于美化环境,增进社会和经济等综合效益;更可按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育苗、栽树,近期与远期相结合,有条不紊,全面提高。尤其是通过重点树种,可形成全城(镇)景观特色,在促进苗木生产发展等方面,将发挥其不可代替的良好作用。因此,对于树种规划,应充分认识其多方面的长远意义,积*而慎重地加以制订并及时修订。这是为城镇百年树木,造福当代,荫及子孙的事。
简史及现状
中国在历史上即缺乏系统的全国范围的和具体城镇的树种规划。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1959年编制出版了《中国自然区划》(初稿),使各学科区划工作有章可循。吴中伦1959年发表了“园林绿化树种的选择与规划”,给各地园林树种规划提出了例证。1979年,中国园艺学会与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召开的园林绿化学术会议上,着重讨论了城市绿化树种规划问题。同年,国家城市建设局下达了“城市绿化树种的调查、引种和选种的研究”课题,用3年时间在21城市开展树种调查工作,为城市绿化树种规划打下了基础。1980年吴征镒主编出版《中国植被》一书。1983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建设部前身)下达的“中国城市园林绿化树种区域规划”研究课题,于1993年完成,由建设部下发全国,成为开展城镇树种规划的宏观背景和依据。
在全国特种区域已完成树种规划并下达的基础上,一些地区已据以开展具体城镇树种规划,有的则正在修订原有的规划。只有搞好全国城镇园林绿化树种规划并切实付诸实行,中国城镇绿化建设才可望取得完全的成功。
规划的原则
①在进行树种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做好城镇树种规划。对当地过去和现在的树木种类与品种、生长状况、生态关系、绿化效果等作综合考察,乃是城镇和风景名胜区搞好树种规划的科学基础。同时,树种规划应在“植物抗寒带分区”和“中国城市园林绿化树区域规划”基础上进行。②充分而深刻地认识城镇地理环境和风土条件。尤其要了解若干突出的自然特点和环境条件中的特殊*限,这是具体地制订树种规划的重要前提。③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乔木为主,乔木、亚乔木、灌木、藤木及草本植物等全面合理安排。提倡复层混交,掌握好种间关系,以满足不同层次植物的基本要求(光线因子等),使之成为相对稳定的人工植被群落,让城镇园林绿地系统成为就近为人类服务的第二自然。④适地适树。掌握好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基调树种、骨干树种与一般树种的关系。通常乡土树种是本地区土生土长的,大多是很适应本地风土的树种,在城镇树种规划中应占主导地位。但也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适当选用经长期考验的外来树种。基调树种是构成全城(镇)绿化基调的突出重点,必须审慎精选,种类不必多,每城(镇)1~4种即可,却要选准、选好、种植数量要多,才可形成基调。基调树种常与市树相关联,如北京之槐与侧柏、南京之雪松、福州之小叶榕、重庆之黄葛树等。骨干树则是城镇各类型绿地的重点,选用好数种至10余种即可。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均以乔木为主,才好统帅全局,突出优势。一般树种种类多多益善,可包括乔木、灌木、藤木和地被植物,以形成丰富多采、四季有景的景观。这样既突出了不同城镇的重点和个性,又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性。⑤快长树与慢长树相衔接,并重视逐步增大珍贵树种的比重。建国之初,南北城镇多种植快长树,争取尽快实现普遍绿化,成绩是显著的。但现已进入考虑长远规划之时,应总结、学习国内外的成功经验,逐步增加珍贵、长寿树种之比例。在树种规划中及早制订包括长寿、珍贵树种(如银杏、白皮松、椴类、栎类等)在内的树种规划,早点育大苗,制订出珍贵树大苗出圃应用的阶段安排。⑥符合城镇需要,突出城镇特色。在制订城镇建设规划时,明确性质(如政治文化中心、工业生产中心、风景旅游中心等)十分重要。不同性质的城镇,有其对树种规划的不同要求。中国夏季长而热,庭荫树、行道树都要求树大荫浓的种类,并应多发展藤木和地被、草坪植物,借以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为了节约管理经费,应多选用抗逆性强、抗多种污染、耐粗放管理的树种。要注意发展抗污的树种与草本植物,因其可在环境条件较差情况下成长。注意对特产树种多育苗,多栽种。如北京可多发展白皮松,杭州发展桂花,青岛发展耐冬(山茶),广州发展木棉等。⑦制定育苗规划。应规定原则、种类、品种、进度、数量、规格等要求,并发动郊区农民按要求育苗。这样,可使树种规划落实在可靠的群众基础上。制订树种规划时应审慎从事,制订好的规划原则上应严格执行。但树种规划也非一成不变,而须随社会发展、人们要求及科学技术等的提高,在一定时期后予以修改、补充,以符合新形势的需要。
步骤和方法
①针对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社会情况的特点,深入总结钻研城镇绿化在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中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为做好树种规划打下扎实的基础。②组织力量,在全面、深入调查野生及栽培树种、做好总结的基础上,开展全面而细致的城镇树种规划工作。调查既包括当前树种栽种与生长状况,又包括历史资料的查阅与钻研等;既对城镇建成区内的木本植物作一全面而深入的调查、记载与分析,又对邻区和邻近山林作出普查。例如昆明市于1976年与云南林学院(即原北京林学院)园林系师生协作,开展树种调查与规划时,就曾对元代发生的严重寒流和西山野生绿化树种有了深刻印象,受到很大启发,给制订树种规划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又如西安市过去对槐树的看法不一,于1979年经北京林学院园林系与当地规划、园林部门协作调查、查阅历史文献,终于肯定了槐的重要性,作为基调树种之一,并被选为市树。③在中国城市园林绿化树种区域规划的宏观指导下,在系统调查、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订初步方案,讨论、修改。要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领导、技术人员与群众三结合的方式,提出草案,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方案。草案常需有一个反复与核实的过程,然后公布试行。制订树种规划,尤其是基调树种、骨干树种的确定,要格外认真而慎重。对于每个树种,要全面考虑,作出整体评价,找准其突出优点与主要缺点;要实事求是,不可求全责备,脱离实际。如对槐树,一度曾在北京市受到冷遇,后经全面认真讨论,才恢复了名誉,并成为市树和基调树种,为首都绿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在制订树种规划时,不论基调树种、骨干树种或一般树种,都应按其重要性排出次序。在制订具体规划时,要体现出树种的比例关系、发展进度,订出育苗规划,并制订不同地点与不同类型绿地的树种规划。在规划中,应包括树种的拉丁名和重要品种名、雌雄株等。
规划示例
①西安:1979年组织力量,进行了城区、郊区和附近山区(华山等)的树种调查与规划工作。经过2个月的连续工作,调查树木3000多株,发现100年以上古树74株。其中*老的2株是:临潼胡王村小学2000年生汉槐和华阴县玉泉院山前1700年生古侧柏。经反复研究商榷,确定4种基调树种,即槐、桧(圆柏)、银杏、悬铃木。对于8个类型绿地,也各分别推出10~20种骨干树种。②南宁:要求街道四季常青和观赏与经济相结合。这是华南中等城市树种规划的两大特点,经多年大力提倡,收到良好效果。在街道绿化上,主要目标是:选择四季常青,生长较速;树形美观,冠大荫浓;果实与木材价值高;适应性强,耐粗放管理的树种。主要选用南扁桃(Mangifera sylvetica)、木菠萝(Artocarpus heterophyllus)、人面果(Dracontome-lon dao)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