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中国
  • 只要存在知识梯度差就允许人才自由流动

只要存在知识梯度差就允许人才自由流动

2024-07-02 32浏览

只要存在知识梯度差就允许人才自由流动

李侠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5年3月13日下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已经从理论层面走向实践层面,其中的很多观点与提法内涵丰富,对于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科技体制改革突破点的选择具有重要的路标作用。对此,我们需要对《意见》中的一些关键提法,进行边界廓清,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意见》对于改革实践的**作用。由于此次的《意见》涉及到科技体制与机制改革的方方面面,改革的深度与广度都是**的,如果想让一项政策能够发挥*大的作用,必须对政策的内涵与边界有清晰的阐释,并被公众所认同以及成为群体共识,改革举措才会发挥应有的效力,基于此,本文尝试对于人才的跨界流动问题做一些简单剖析,以此助推公众对于此次改革意义的理解。

本《意见》的第22条指出:“建立健全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其中又细化为两类,即“科研人员可以带着项目成果到企业或自创企业;或高校研究所可以吸纳企业科技人员兼职等。”不要小瞧这两句话,它展示了未来人才政策变革的巨大空间与变革路径。在传统模式下,户口与人事关系是人才流动的两大制度性绊脚石,而跨界(跨学科、跨部门)流动不仅面临制度制约,还面临来自管理者关于学术定位的认知误区的羁绊。只有对人才跨界流动的理论基础与实质有了真正了解之后,此次人才制度改革的巨大意义才能凸显出来。

宽泛的说,人才是指那些拥有某项特殊技能的人群,这些技能以某种知识形态存在。人才流动的实质在于两地之间存在知识梯度差,通常的流动方向是从知识水平梯度高的地方流向知识水平梯度低的地方,这个由知识梯度差带来的收益就是人才流动的经济学基础与实质。从宏观上看,人才流动的结果带来了两种变化:其一,知识的扩散。知识随着人才从梯度高的地方向梯度低的地方转移,带来了两地之间的知识梯度的缩小,其*终结果就是“世界是平的”,各处知识水平趋于均衡化;其二,随着人才的跨界流动,把各种不匹配的闲置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而盘活了闲置的智力资源,并使这些资源的效率*优化,这相当于为整个社会提供了由知识释放带来的福祉。从微观层面上看,人才流动给局部地域带来了竞争的氛围,鲶鱼效应得以发挥作用;对于个人而言,流动激活了个人在原单位不具优势或者不被认同的能力的释放,从而有助于个人自己价值的实现。

这项人才政策改革举措看起来简单,实则不简单。它反映了政策制定者对于人才内涵的理解加深了。借用美国心理学家斯坦伯格的智力三元素理论来剖析,人的智力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即分析能力(包括分析、比较、评价)、创造能力(包括创造、发明、设计)和实践能力(包括应用、使用、利用)。每个人由于自身的特点,或许只具有其中某一方面的强项,而其他两项比较弱。在一个综合评价体系下,这个人的能力就被总分掩盖了,从而造成了个人部分智力资本的被闲置,对于整个社会来讲,这类人的智力资源被浪费了。以往的人才政策大多是基于对人才的综合评价指标来分类的,这种综合指标无法区分人才的能力优势区域,只能笼统地分类,基于这种综合指标制定的人才政策就是粗线条人才政策,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鉴别成本的限制,造成整个社会人才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现在通过知识梯度差的原理,各类人才可以针对自己的强项主动从具有相对知识梯度优势的地方(优势能力区域)向知识梯度低的地方流动,从而使个人与社会实现双赢。由此可见,这项政策对于基数庞大的中国智力资源而言,其解放意义自不待言。

**英国人力资源专家肯•罗宾逊认为:消除或消弱部门界限并不是我们的*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激发思想交流与鼓励实验的氛围。只有如此,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混合经验才能出现。创新过程既源于知识与专业技能,也源于推断力与想象力。当已有知识以全新的方式相互结合;来满足新环境的需求时,新观念就会出现。科技体制改革正是需要从机制上保证这种现有库存知识与经验的新组合,由此才能真正推进创新驱动的经济社会发展愿景。

如果我们认识到人才跨界流动的实质就在于知识梯度的存在,这种流动对于社会与个人而言就是双赢的活动。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只要存在知识梯度差就应该允许人才自由流动(少数事关国计民生的涉密人才除外)。只有如此,才能带来知识的扩散与全面创新的实现。反观我们的有些地方在人才流动上层层设限,观念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管卡压模式,严禁人才流动,希望用这种方式绑定人才,毋庸讳言,这种模式多年来已经造成整个社会宝贵的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正确的选择应该是了解本地或本单位的知识梯度定位,有针对性的吸引适合自己所需的人才。目前在人才政策运行中还存在一种政治正确的炫耀性消费现象,即管理者从追求政绩出发,不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不计成本地盲目引进“高大尚”型人才,完全摧毁了市场对于人才的调控机制。问题是,这些人才与当地的知识储备与库存并不匹配,从而无法发挥作用,从而造成引进者与被引进者的双向损失与浪费。坊间所谓的:人傻、钱多、速来的游戏需要改改了。

至此,可以做一个推论,大到整个世界、小到局部地区,都是存在人才梯度的,如果允许人才的跨界、跨领域的流动,我们的很多地方将从多个渠道吸收到适合自己的人才,而且这些人才更符合本地区的知识水平,这种流动带来的知识进步是渐进的,全局性的、也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从而使本地的各种层次上的创新驱动发展链条得以完善。这里隐含另一种担忧,即我们自己的人才是否也会随之流失,完全有这个可能,但是总体来讲,我们流入的人才要多于流出的人才。即便那些*优秀人才流失了,对于整个社会来讲也是有益,毕竟他流到适合自己发挥潜力的地方,从而得以释放了自己的才智,对人类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呢?各地为了应对这种潜在的流失危机,需要做的就是打破各种封堵的藩篱,为人才的流入营造好的软环境。毕竟,诗意的栖居与实现自我超越是所有人与生俱来的偏好。

【博主跋】 这篇小文章发表在《中国科学报》2015-4-20,这是原稿,合作愉快,是为记!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2015-4-20课后于南方临屏涂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