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路有多远

2024-07-02 89浏览

创业的路有多远

鲍海飞 2015-5-21

近来,国家大力提倡科研人员‘下海’创业,我想这无疑与两个‘人才过剩’的因素有关。一是所谓的高校研究所科研人员过剩,博士、硕士、海龟遍及校园,人满为患;二是每年高校大学毕业生数量庞大,导致大学生过剩!大学生就业困难。个人认为,*重要的一点是,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也想看看是否在高校研究所中蕴含了一部分有创新、有价值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能否转化成生产力,带来新的创业、就业机会。由此,倡导两类人到市场中去创业,一个是高校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一个是在校的包括毕业本科、硕士、博士等。这一想法的目的是能否开拓本土的新鲜活力市场并造就真正的本土创新能力。这是基于当前国家的现状、物质储备和人力储备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通过二十多年的互联网以及与世界的紧密接轨,相信科研人员有了较高的眼光。但是科研人员能否走出去,是否有东西,把成果有效地转化,把实验品变成产品,是一个问题。此外,能否实现由科研人员**领导下形成中国新兴的技术产业革命,构建中国自己的真正的科技硅谷!

科研人员或人才能否走出孤傲的象牙塔,到开放型的市场里面闯荡,我想每个科研人员应该有三个预期或思想准备。

**个是产品预期。主要是自己手里有没有像样的东西,能够拿得出手。自己的科研内容(实验品)能否实现向商品转化,转化的途径如何,遵循什么质量体系来进行开发研制,需要多大的规模,需要多长时间好多少资金,是否需要合作伙伴和投资人等。

第二个是市场预期。自己的科研内容与市场是否很容易接口,科研人员对市场有多少了解,买家是谁。科研人员又该如何走向市场和打开市场,实现有效地将实验室样品向产品转化,这是实打实的较量,而非纸上谈兵。

第三个是心里预期,面对复杂的市场和竞争,面对销路,面对成败,自己的产品能够走多远,与自己的期望值有多大差距,心里又有多大的承受能力等。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预期,有助于对未来创业打下良好的根基和相应的思想准备。而对于大学生、研究生来说,还存在着下列一些问题。

**,有没有好的项目可以从事开发研究。一个好的机遇和经历将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职业视野和在未来事业上的把控。比如,对于从事电子类的,在校期间能否开展基于软件、硬件的电子产品开发设计等。因此,针对自己专业行业的特点,抓住机遇。

第二,有没有好的想法有待实现,即所谓的创意。现在的电子产品日新月异,各种开发工具也都很齐全,新的创意不断涌现,一个好的算法就能解决大问题。因此,要有抉择、质疑、批判和创新的能力。

第三,要从小处做起。不要一上来,就想要做大做强,要从小处开始,从小处磨练,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这样,只有脚踏实地,而非投机取巧才有可能一步一个脚印取得成功。

第四,不要急着想赚钱,这样就可以安静地琢磨自己所喜欢和擅长的东西。找不到投资者,可以先到一些企业或者公司去锻炼锻炼也好。

第五,找到能够一起共事合作的伙伴。只有志同道合,大家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有所突破和成就。

第六,不要想把什么事情都一下子搞明白,对于技术上的事情也如此。不要认为只有等到把所有的东西都学会了、搞明白了,再出去闯荡。因此,不要你什么都会,但应该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这就需要在磨练中不断学习和拓展自己。

第七,不要先急着入市创业,*好是在生产和实践中先抱着学习的态度来进行。可以先跟人后面跑一段时间,未尝不可,适当可以的话就‘良禽择木而栖’。看一个产品是如何一步一步从设计到实施到市场的过程。然后再结合自己的创意,看自己的创意能否先走向市场,走向社会。

第八,学人应该放下自己的架子。人终究是要活到老学到老的,自己可能看了很多书,学习了很多东西,也做了不少东西,但书本跟实际的工作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此,要在实践中学习,掌握基本技能。由此,通过踏踏实实地学习,掌握*先进的东西,从此开展有潜力的创业,再逐渐走向独立的创业道路。

走向创业是个艰巨的过程,需要胆识和魄力,需要眼光和决心,需要机遇和环境,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六十多年前,在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附近,造就的集成电路微电子硅谷传奇,值得我们学习。当时,有八个年青人(称之为‘八人帮’,或‘八叛逆’)怀揣着对诺奖获得者威廉肖克莱(William Shockley)的崇拜和仰慕,并对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关注,从四面八方投身到斯坦福大学教授弗里德里克.特曼(Frederick Terman)为威廉肖克莱(William Shockley)创办的肖克莱半导体实验室。他们在那里跟随肖克莱学习晶体管的原理与制造技术。由于肖克莱狭隘的个人管理风格,这八个人*后集体辞职,在原地找到了一个有眼光的投资人。从此,他们开创了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创业。后来,又衍生出许许多多的这样的创业公司,如那些大名鼎鼎的Intel,AMD等公司。

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下海和创业。在决策之前,需要根据自己的能力等各方面进行多方面考虑。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博士,教授,从事创业的成本和代价也不同。大学生属于一穷二白,可以横下心来一门心思开创事业,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失败了还可以再来。相对来说,入门成本要低一些。大学生的优势更在于身体好,头脑敏锐,干劲足,转型快,如果找对了门路,再有一腔热血和激情,那么就无往而不胜。而对于博士来说,博士应该更有经验、阅历和专业,因此,更应该有专业的眼光和水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其起步应该容易,而且更应该找对、找准方向。因为,博士已经掌握了一技之长,已经对某一领域有较深的认识和基础。对于教授来说,教授具有很宽的社交面,比博士有更好的人脉关系,只要有真东西,创业应有路可循。教授创业之难在于年龄和身体不占优势了,并且教授本来已经在学术领域中已是出类拔萃的,到一个陌生的领域中去摸爬滚打要艰难很多,因此,教授能否放下身段去从事创业是个大问题。一旦踏上创业之路,或许教授将失去自己本领域中的很多东西。教授创业之难更在于脸面、成败的问题。说实话,如果教授手里有真东西,还是可以闯荡闯荡的。

抛开纯学术层面来讲,到市场上检验科研成果是一个重要法则。市场如战场,市场的法则就是丛林法则,优胜劣汰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过程。能否走向市场和创业的道路,不是敢与不敢的问题,不是靠匹夫之勇,而是靠机遇、智慧、胆识和眼光。只有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同样,只有知彼知己,才有可为与不可为,才有胜算的把握。

这是一些关于创业的肤浅思考,走向创业的大舞台,将要面对很多问题。要培养敢于质疑的精神,面对权威不迷信,面对困难要敢于挑战,这样才有所突破,才能打造自己的世界。比如,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创业者与投资者是否相互信任的问题,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如何寻求到自己的生存之路,需要个人的眼光与智慧。对于具有专业水准的科研人员来说,国家是希望开创一些有金属含量的科技企业,具有潜力股、具有长久的可持续性的创业。就如美国硅谷一样,不是某一个人在创业,而是一群人在创业;不只是一家公司在发展,而是衍生出一家又一家的创业公司在发展;不只是芯片、软件类的机会和创业,也将带动生物、医药等各行各业含金量高的创业,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当下的市场和机会都比以前更多,人的眼光也越来越高,在未来许多领域都有很大前景值得开拓。

有的人适合在小溪边垂钓戏耍,有的人适合在江水里畅游激荡,有的人适合在大风大浪里豪迈搏击。永远不要失去希望和信心,寻找自己的突破口,未来属于勇敢者、开拓者和年青人。年青就是资本!

面对创业的大潮,不是我们没有思量,而是缺少胆量,不是没有激情的种子,而是缺少一片热情的土壤。

创业的路有多远,路在脚下,路在眼前,路在心里,路在年青人的梦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