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中国
  • 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怎么了?科研重压之下学生怎么了?

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怎么了?科研重压之下学生怎么了?

2024-07-02 162浏览

晚上在群里看到这样的一则消息,中南大学研究生答辩未通过跳楼自杀,死前向副院长导师写下五千言(原文地址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Tg2Mjc3OA==&mid=206281142&idx=2&sn=faf5e9ea9204eab4fa50fe32f9a6a6ca&scene=5&ptlang=2052&ADUIN=892622380&ADSESSION=1432377484&ADTAG=CLIENT.QQ.5389_.0&ADPUBNO=26466#rd)。每年,尤其在毕业季节,学生因为出国、学分、成绩、学位证、答辩、感情等等方面,选择轻生的人并不鲜见。以前总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但是总是觉得自己尚且没有完整的博士学习经历,在一些问题上的想法可能还比较浅。但是我想这个问题的确需要那些走过那段迷茫期的人或是还处于迷茫期的那些人一起来讨论下。对于这个研究生的遗言我反反复复的看了多遍,并就这个问题在建立的“硕博路上你我同行”群里就导师与学生的问题和读研读博期间的压力问题展开了讨论,讨论的*终也变成了一个“比谁惨”的吐糟会议。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可以好到之前一个兰州大学的博士在写自己论文致谢时写的那么潸然泪下,也可以差到中南大学研究生五千言中关于导师的种种抱怨和愤恨。关于中南大学研究生的轻生和群里的讨论结果,我的内心真的无法再平静,至少以自己过去的两年半研究生生活去剖析下这个问题。

以前在本科的时候也总是看到或是听到良好的导师和学生的那种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但是当自己真正走进这个圈子的时候,渐渐的发现有些时候不是这样,我听到了太多周边同学对于自己导师的抱怨和吐糟,当然自己也会偶尔去抱怨下自己导师一些不能理解、不近人情的做法。也常在想现在的导师和学生的关系为何走向了这般境地。结合自己的一些经历和群内的讨论,我认为主要的原因可以归为这几类:

疏于交流,师生之间越走越远

(1)导师和学生在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交流偏少。

老师给学生设定了一个课题,这个课题可能很有新意,片面的认为学生只要按照自己的研究方案,肯定能够得到需要的结果,也从来没去了解学生具体的情况,可能会存在过高估计了学生能力的情况。而学生在期初接触到新的课题时确实斗志昂扬,希望自己能够在导师设定的课题中大展身手,殊不知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拦路虎和瓶颈,往往是碰了一鼻子的灰,有些学生可以很及时的和导师反馈实验结果,而有些学生则一直在闷头苦干,时间花的不少但却仍然得不到预想的结果。

(2)导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少,无法完成有效的交流。

国内大多数的导师非常的繁忙,晋级职称、出国交流、基金申请、项目洽谈、繁琐会议、经费管理、教课辅导等等占据了导师很多的时间。繁忙不单单是大牛,更是一些年轻的青椒,现在职称的晋升要求越来越多,不单单需要几篇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章,更是需要有国家自然基金等横向课题和国外**学校访学的经历。因此,会常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大牛忙着国内国外交流、为课题组拉经费,基本没有时间管理学生,青椒往往是“自身难保”,难以在学生辅导上投入过多的时间。很多时候,我们私下里也常常抱怨说“遇到一个好老师不如遇到一个肯认真教你带你做实验的师兄师姐”。问题是师兄师姐毕竟也要面临着他繁重的课题研究,也只能是帮助自己一起想想办法,帮助的程度也是有限的。自己去独立解决问题,肯定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至少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学习到更多的,但是毕业的时间限和科研时间的限制,使得我们很难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渐悟,所以导师高屋建瓴的问题剖析势必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时间效益。没有时间的有效交流往往造成了课题研究的搁置和研究生的放任自流,而这些一直未解决的问题不得不在面临写小论文、大论文成为一个加速导师和学生问题之间的定时炸弹。

(3)导师和学生之间缺乏生活上的沟通。

如前所说“良好的导师关系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而目前如此和谐的关系相对比较少。导师很忙,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顾及学生的一些想法,有些时候在安排给学生的一些任务时考虑不周全,可能会给学生造成苛刻的不好印象,而学生因为老师的威严,而不敢多言。所以怨隙越结越深,对于导师的定格甚至是届届相传。

多方重压,老师学生皆不易

在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关于不好的导师大家都比较喜欢一个词“奇葩”。当然,这纯粹是对于个别的确很为难学生、品德确实不好的老师的一种吐糟的书法,我也坚信我所接触的大多数老师在科研、品德等多方面是值得我们终生学习的榜样。每一个老师都也是从学生生涯走过,他们很深知学生的想法,他们也很能体会学生苦与累,然而当自己真正成为一名青椒或是渐渐成长为一个学者时,他们不断的改变着自己的性情。此时,就有个别的老师在科研和生活的重压下或变得脾气暴躁,或在论文发表上小心翼翼(寻求影响力*强的期刊发表一再拖沓论文修改和完善实验的时间),或在学生的课题研究和论文预期上把脉不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不断的更换课题和期刊转投)等。而学生在进入研究生阶段时,个人的科研能力和专业基础参差不齐,但是都要面临着相同的毕业要求,基础好的不担心发不出文章,基础差一点的尽管很努力但往往找不到合适的方法而难以达到毕业的*低要求,此时来自家庭、爱情、日益增大的年纪、寻求工作不理想等诸多压力,有些学生也可以变得比较暴躁,比较脆弱,比较*端。当两个都面临着多方压力的人在一起做研究时,注定会引爆师生之间埋下的重磅炸弹,也就有了有些学生因为文章没有按时发出而延期,有些学生与老师毕业之后就成了今生宿敌,有些老师认为学生没有达到自己设定的预期而不能毕业。当然也就会酿成类似中南大学研究生的惨剧。

读研读博,我们需带“高压”痛并快乐着

本科生觉得研究生强,因为他们可以用一个较好的方法解决一个科研问题;研究生觉得博士生强,因为他们在面临巨大生活、家庭等重压下仍然能用一个更好的方法解决了一个科研问题。有压力的科研,才是科研新常态。然而,我们该如何去转化排解这些来自科研、生活的重压,势必是一个关键。我也常常觉得我们这帮研究僧们是真苦,不单单要承受智商上的折磨,还要注重情商的提升,更要兼顾心理上的磨练。有些时候我们会觉得我们似乎是一群脱离了正常人生活轨道的疯子,为了自己的梦想和未来,在这样的年纪,我们没去工作挣钱,没去娶妻生子,没去孝敬父母。

很多时候周边的朋友问我“你现在工作了吧”,我会很不好意思的回答说“还没呢,在读博”。然后,又问“哇,读博多有前途啊,以后挣钱也多”,我只能回答“呵呵,但愿吧”。等聊天完了就不断告诫自己“小子,要多努力,否则拿那么高的学位结果一事无成,不单单自己会成为笑柄,父母也会被其他人冷嘲”。或者和其他专业的同学(如化学)聊天,很自然会扯到发文章的事情,“某大拿,近期斩获了几篇文章?”,友说“没啥也就是中了两个,再投还有两个,一篇正在修改”,再问,“都发哪了、投哪了啊”,达“没啥比较次,JMC、RSC、Nano scale”,一查影响因子和自己一比,瞬间石化,友问“你呢”,我只能说“实验还没做完或是才开始写”等。一个朋友间简单的问询,一个发表文章影响因子的比对,甚至是不同导师发了多少补助,都会酝酿发酵为压力。我只是想说,压力的确是无时无刻的存在的,就看我们怎么去转化他们。有些人心态好,不就是现在还没工作吗,但是我对未来充满信心;不就是没有对象屌丝一个吗,但是我坚信缘分一定会到来的;不就是还没发出文章吗,但是我一直没停歇我一直在努力;不就是答辩没通过吗,正好我可以根据答辩委员会的建议好好的改进下自己的实验方案……高压状态的你,千万不要想太多,要多去交流,哪怕是借助网络茫无目的的吐槽,多去一些科研人交流的地方(如百检网、小木虫)看帖,你就会发现苦逼的研究岂止你一个,遇到奇葩导师的岂止你一个,文章颗粒无收对象闹分手的岂止你一个,比你惨的大有人在。

再次回归到中南大学研究生轻生的问题上,他在五千言的遗言开始写到“无数不眠夜,一跳轻松解决。你要我陪着你,那就永远陪着你吧。你要留我,我就长留,我会经常去机电院和图书馆逛逛的。”可叹,为了他年轻的一生;可悲,为了他无法处理好导师关系和转化科研重压;可恨,为他这么一走带给父母的巨大心灵创伤。好死不如赖活着,活着就是希望,活着就能解决问题,活着才能创造精彩。

*后,关于师生之间的关系我想分享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中“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呼吁良好师生关系的重现。关于压力的问题我想分享大仲马的“开发人类智力的矿藏是少不了需要由患难来促成的。要使火药发火就需要压力。”与大家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