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中国
  • 推动高校科技创新的无形之手是什么?

推动高校科技创新的无形之手是什么?

2024-07-02 89浏览

推动高校科技创新的无形之手是什么?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两只手,一只是“看得见的手”,一只是“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是指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的调节作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提高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这只“看得见的手”引导市场,使市场按价值规律的要求去发展。市场的调节作用是靠“看不见的手”进行自发的调节,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调节资源,优化配置。“看得见的手要受看不见的手”约制,“看不见的手”要间接受控于“看得见的手”。

接着引到题目的问题,推动高校的科学技术(科学一定要包含社会科学)创新有没有存在类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只手?我觉得是存在有类比性的。

高校中看得见的手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学校的科研政策体系,包括对教师科研的要求、奖励、评价等内容。比如,要求教师拿多少项目、进多少经费、发多少论文、授权多少专利、取得多少成果等等,并以此要给教师评职称、工资和奖励等。如果没有,则教师会有职称得不到晋升、工资得不到晋级、甚至被解雇的风险。

那么高校中推动科技创新还有没有另一手?如有它是什么?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且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只手就是埋在教师心底下的“自我实现驱动力”这只手。马斯洛很早就认为,人类的*高需求是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作为高校的教师,他们一般不会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他们相对较有条件和受“自我实现驱动”的作用,以实现更高的人生追求。

**只手目前在中国的高校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这只手的推动下,教师们需要拼命拿项目、进经费、发文章、弄成果等,获得的一切结果都可以以数字和等级的乘积来计量。但数字计量方式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内容单一、千篇一律、只顾数量不顾质量。。。。。。教师就会跟着各级指挥棒和市场的导向去行动,整个大学就会类似于企业公司去运作,教师将沦为类似企业公司的工人(或者说好听一点为员工)。而且,此时领导和管理的地位与作用凸显重要。

如果能在第二着手的驱动下,教师就会发自内心的去做科研,就会依据自己的特长或兴趣做科研,就会根据自己萌发的灵感做科研,就会标新立异做科研。。。。。。研究成果就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齐鸣的场面,原创性和意想不到的奇迹就可能发生,高校的科研就可能出现自组织。充分发挥了这着手的作用,才是真正回归科研的真谛。而且,此时领导和管理体制的地位与作用明显弱化,甚至处于服务的地位和功能。

实际上,两只手的作用并不是彼此无关的。**手的功能和作用强度太大了,必将遏制第二着手的作用,甚至使教师丧失了科研创新的灵感和基因,使教师成为企业公司性质的员工。第二着手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待于**只手的鼓励和培育。

可惜,现在高校的领导和管理人员更看重的是**手的直接功能,而且在不断的强化它,而不是利用**着手的功能来扶植和支持第二着手的功能。

实际上,世界**大学的教师们大都有自我实现的追求和受自我实现这只手的驱动,许多教授脑海中可能没有白天黑月、没有休息制度、没有节假日(尽管实际规定都有),只要有灵感和冲动就会投入到科研中,他们的科研选题不会像我们现在一说起就以“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市场需要”等来判断,他们科研的工作动力**主要不是来自于考核和为了对付考核。

其实,第二着手是否发挥作用、发挥作用多大,是判断一所大学科研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第二着手发挥的功能和作用越大,学校的科研水平越高。主要靠**手发挥作用的高校,那是四流、三流水平的高校,了不起也只能算上二流水平。

其实,本文探讨的问题应该是高校管理干部更应思考的,这里我越轨了。不过,我想问问大家的问题是:我认为“驱动高校科技创新更重要的是要靠第二着手——自我实现驱动”对吗?如有别的“手”请大家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