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卒中之父菲尔绍教授

2024-07-02 94浏览

鲁道夫·路德维希·卡尔·菲尔绍( Rudolf Ludwig Karl Virchow)简称Rudolf Virchow,生于1821年10月13日,死于1902年9月5日,德国**医学家、人类学家、公共卫生学家、病理学家、古生物学家和政治家。

菲尔绍出身于波美拉尼亚一个中产阶级医生家庭,早年依靠奖学金在柏林普鲁士军事学院学医学。1842年毕业时,他并没有如期望那样在军队服役,而是在柏林Charité医院担任Robert Froriep的助手。1847年,菲尔绍升为教授。然而两年后因为在公共卫生政策上与普鲁士当局不和,他被分派到维尔茨堡从事解剖学教研工作。1856年他重返柏林,在他曾经担任过Froriep的助手的柏林大学及柏林Charité医院担任病理解剖学教授。他对德国医学教育的一个主要贡献是鼓励医学生使用显微镜,并因经常鼓励学生“以显微镜方式思维”而为人所知。

菲尔绍以多项科学发现而闻名。他是**个发现白血病的人。他*为人所熟知的理论则是1858年发表的“每个细胞都来自另一个细胞”。这一个构想*早由François-VincentRaspail提出,菲尔绍的宣传使广为人知。这一理论与他的细胞病理学观念息息相关。

菲尔绍另一**发现是肺动脉血栓栓塞的形成机制,并提出栓塞这一术语。他发现,肺动脉中血凝块由来自静脉的血栓发展而来,并描述道:“软化的血栓末端脱落下大小不一的小碎片,被血流带至远端血管,这引起了多种病理过程,我把这一过程命名为栓塞”。菲尔绍还提出了与这一研究密切相关的“血栓形成三要素”菲尔绍三要素(静脉血液瘀滞、静脉系统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菲尔绍建立了细胞病理学,比较病理学以及人类学。他创造性工作上承莫干尼下启Ehrlich(菲尔绍开拓微观病理学时Ehrlich正在Charite医院学习)。

1869年,菲尔绍成立了“人类学、人种学及史前史学会”,这一学会在当时对于德国考古研究的联合与推动有着很大的影响。1892年他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科普利奖章。

菲尔绍被尊为“细胞病理学之父”。其实证、科学的研究方式为现代医学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有力工具,对整个医学的发展有过重大贡献。但是菲尔绍片面强调局部细胞病变而忽视了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反应,对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某些不利影响。晚年菲尔绍在学术上日渐保守,曾反对塞麦尔维斯所提倡的手术消毒法。

菲尔绍关于栓塞的研究也为脑卒中病理生理研究**次突破奠定了基础。菲尔绍大学毕业前就认识到肢体感染能引起肺栓塞,而肺组织内血栓脱落后可以通过大循环进入中枢引起脑血栓。菲尔绍提出栓塞概念的时候只有24岁。他撰写了两篇分别阐述Embolism和Thrombosis在卒中病理生理中意义的论文,投稿后被杂志拒稿。当时卒中权威们认为,卒中是脑部发炎,证据是尸体解剖时能发现卒中患者存在脑组织软化。1846年,伟人菲尔绍自办杂志Archives ofPathologicalAnatomy and Physiology and of Clinical Medicine。在1847-1848年,菲尔绍在这本杂志上发表了这两篇论文。菲尔绍开创性地提出卒中病理生理学机制,认为卒中后才导致脑组织炎症。并非过去认为的炎症导致卒中的理论。此后,卒中或Apoplexy就才被理解为脑血管疾病。这个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

菲尔绍教授有个犹太学生Julius Cohnheim。Cohnheim曾经给青蛙舌下动脉注射白蜡堵住血流。1872年Cohnheim利用这个简单动物实验获得两个发现,一是发现出血性组织坏死,Cohnheim也创造了一个新词Infarction。Infarct有出血的意思,又叫Hemorrhagic Infarction。另一个是缺血性坏死Ischemic Necrosis。Infarct后来被临床医生广泛使用,但出血的含义也被遗忘了。所以现在Infarct含义已经成为缺血性脑埂死。可惜菲尔绍教授关于卒中的研究并没有被广泛接受。世界各地仍然使用放血疗法治疗卒中,一直持续到1930年左右。

菲尔绍后,卒中病理生理研究飞速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Apoplexy的描述,1930年左右提出用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的取代Apoplexy。虽然Apoplexy不是卒中的准确描述,但是脑血管意外也不正确,因为卒中并非血管意外。脑血管意外使用二十年后,Apoplexy的英语直译Strike 的被动式Stroke被广泛接受,使用至今。stroke**次出现在1599年牛津英语大词典。

上世纪卒中**次革命期间的主要进展包括以下几项:

1890年,英国Charles Roy和谢灵顿Charles Sherrington提出脑血管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

1920年,法国Charles Foix把脑血管分布与临床症状联系起来。随后,瑞士Otto Binswanger发现卒中后白质损伤。

1927年,葡萄牙Antonio Egas Moniz发明了脑血管造影。1948年美国Carl Schmidt和Seymour Kety用氧化二氮吸入法定量测定人脑单位时间总血流量。1961年美国Louis Sokoloff做了局部脑血流与脑功能活动检查。同年丹麦Niels Lassen和瑞典David Ingvar用氪和氙测脑血流。

部分引用加州Loma Linda大学张和教授文章“中华卒中史记系列文章”。

转发请注明:请关注本人氢气医学公众号 氢思语 (hydrogen_thin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