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企业的生存

2024-07-02 47浏览

前些日子,某系1995年入学的学生搞聚会,请我也去。我给他们上过课,上了一整年共两个学期的课,跟他们也是比较熟的了。当时,他们班同学所有人的名字我都叫得上来,可是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因为有的人从他们毕业后我再也没见过,所以这次能叫上名字的同学竟然寥寥无几。

有个学生在一个文化企业的管理部门工作,而且负责党建工作。她跟我聊起来,说起她的这份工作不太好做。我表示理解。在文艺部门工作,情况相当复杂,要把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做好,绝非易事。现在的国有文化企业,其员工包括演员,账面上的工资都不多,都得靠自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火起来了,身价自然不菲。而大多数人未必都有这样的幸运,所以他们的生活,并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做好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确实*不容易,甚至相当困难。

对于国有文化企业,据这位同学说,有的也需要国家的补贴,要不然,日常都很难维持。这就存在一个两难的处境。有了国家的补贴,有的人可能就缺少进取的动力,这样虽然可能维持基本的生活,但要有大的进展就比较困难。如果撤销了国家的补贴,完全由文化企业自负盈亏,那么企业的压力也会很大,万一亏损,那么生存就成了问题。

中央*近提出国有文化企业要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而且要把社会效益放在**位的指导意见,其实也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

现在是市场经济,文化企业也是企业,也要走进市场,也要盈利赚钱。可是文化企业特别是国有文化企业,还要担负增强社会效益的重大使命,对这些企业来说,这确实有点难度。因为在一般人看来,讲社会效益,就是要宣扬主旋律。而似乎主旋律的东西,在市场上能受到欢迎的不太多,也不太容易。所以既要有经济效益,又要社会效益,还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高难度的动作。

可是,从中央的角度来说,国有文化企业就要承担这样的高难度任务。要不然,留你做甚?这就要求国有文化企业必须做出文化产品的精品来。这样的精品既要能够赢得市场,又能宣扬正能量,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当然,精品绝不是轻易制作出来的,要下功夫,要磨练,至少在时间成本上是比较高的。

在这种情况下,国有文化企业的有些产品,一些小而简,一些大众化,而且也有轻微娱乐功能的产品,也是需要推向市场的。这样的产品,固然未必高大上,但至少不能有低俗的味道。比较,大量健康的民间音乐、民族歌曲、民间故事、民间戏曲、民族舞蹈,都是在市场上受欢迎的。我们学校的音乐厅,自举办各类演出以来,其中有好几场民族音乐的演出。这些演出无一不受到热烈的欢迎。演出团体也感觉到在我们这儿至少是有市场的。于是其他相关民族乐团也都愿意到我们这儿来演出。其实,就全国而言,这样的民族文化产品,肯定是有很多受众的,其市场也是相当大的。说是不可限量也一点不过分。

之所以现在这样的演出还不算多,或者演出单位总觉得市场不够大,是有点若干原因的。比如,各种歌星影星的演出,总是有很大的造势,他们的经纪人或者团体总是通过大量的广告投入来进行宣传。这样的费用,一般的国有文化企业是负担不起的。但这也造成似乎只有明星才有市场,而没有明星就没有市场的假象。我们的国有文化企业,对自己的产品,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得有充分的信心。这几千年打造和积淀的文化,所具有的生命力和魅力,是其他任何文化产品无可比拟的。

这种小而简,小而精的演出可以逐渐积累一定的资金,然后可以用这笔资金做那些有着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有较好市场的精品。这其实也可以积累相当的资金。反正这事是灵活机动的,怎么干都可以。

多年来,存在一种误解,似乎市场效益好的,社会效益就可能不那么好;反过来也一样,社会效益好的,市场效益就可能不那么好。这主要是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包括现在,那些迎合低俗乐趣的文化产品看上去很有市场,其实那个市场面也并不宽,而那些所谓弘扬主旋律的产品在制作上多有粗糙。现在情况在发生变化。

其实就拿明星来说,情况也有差别。如李雪健,算是德艺双馨的,表演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作品就比较得心应手。而有的演员,如果愿意在这方面下功夫,也是能做得到、做得好的。那些只知道挣钱,不太愿意在这个领域里下功夫的,情况就不好说了。不过,在必要的引导下,这些过去不太理想的情况也是可以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