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该写本书

2024-07-02 145浏览

我坐在波士顿有百年历史、左摇右晃、车声隆隆的地铁上,耳机里是台湾歌手杨宗纬的《我变了,我没变》,而脑海里展开的却是一副大西北的画卷,想象着书里描述的知识青年们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热情劳动的场景。顿时,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这是一本没有正式出版的书,作者是我大学里*要好的朋友Y的父亲。两年前回国取道北京,在北京工作的Y同学说无论如何也要到家里坐坐。出差在外地的他嘱咐父母妻子,要好好款待我们夫妇。于是Y老爷子冒着酷暑张罗了一桌好饭菜。饭间老先生说他在写一本书,算是回忆录,讲述自己从哪里来,去过哪里,今天又为什么会在这儿。“我想如实地写写自己半辈子的所见所闻,我看到的那些事儿,改革开放那会儿是怎么样的,包产到户是怎么回事,老百姓经历计划生育是啥样的,就写写老百姓自己经历的事儿。”我当下跟老先生约定,书成之后,我一定认真拜读。

前不久,我向Y同学索要来书稿。发给我的邮件里,Y同学还不无担心的嘱咐我:都是些野史,老人家写着玩儿,别当真。书的名字朴实无华,叫《那山那水那些事儿》。它的的封面一样简单,是一个嵌满了书中人物面孔的“照片墙”。让我没有预料到的是,这本普通人写的、仅有两百三十页的小书竟然让我读起来爱不释手,比我以往的任何文学作品都更有兴致。这里的故事简单而真实,没有为了后来的情节设定的伏笔,没有为了突出某种形象而设定的戏剧冲突,也没有为了歌颂或者讽刺而惯用的夸张手法,甚至行文里还有个别的错别字和口语化的方言表述。

Y老先生出生在1950年代的山东东部。因家贫,青年时代远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投奔亲戚,并扎下了根。靠着自己的奋斗在体制内成为国家干部,娶了团指导员的女儿成家立业。早先中断了学业的他利用业余时间拿下了广播大学的大专文凭,一直不曾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后来带着妻子幼儿返回老家安居乐业。再后来,就有了Y同学和我同窗数载、成为好友的事儿。

书里描述的真实生活对我来说,既熟悉,又有些陌生。老先生所写的真实让我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比如他生动地描述百姓在建国后运动中生活的困苦;他如实地写道自己的父亲身为老党员,在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里对党的政策的思考、对基层党员干部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的批评。作者也毫不掩饰年轻时自己一点也不“崇高”的追求、和作为一个普通年轻人为了生计在心里默默打起的小算盘。作为知情下乡劳动时,他发现兵团里都是领导的一言堂,谁留下、谁提干都是领导一句话,于是就鼓足了劲儿在领导面前表现,玩命似的创下了**拉20万斤沙的记录。故事里处处是社会组织管理里“人治”的影子。即使办正经事儿,也要找人托关系。找对了人往往一句话就解决了问题。他还写道当时为了帮人办理出境手续,办理假结婚登记的事情。

书里浸透的,满是生活的情趣。我的朋友Y同学多才多艺,爱好文艺,动手能力强,写得一手好字,会篆刻,想必都得益于父亲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而今天,已经少有年轻人能有时间坐下来放下手里的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主动学习一样乐器,或者聚精会神地精雕细刻一枚印章了。念大学的时候,Y同学假期结束返校,我们总能吃到他父亲让他带来给我们分享的、散发着西北风情的烤排骨。

早有智者说,人应该在生的时候试着给自己写一篇墓志铭。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着的我们,该思考自己要留给这个世界怎样的痕迹。墓志铭的*高境界,也许应该如爱因斯坦,或者乔布斯,要么推动了文明的进程,青史留名,要么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改变了世界,为人称羡。

然而我觉得,即使是平凡的我们,每个人都该写一本书。那篇墓志铭,顶多是这本书*终短短的摘要。仔细思考如何书写墓志铭的人们理清了思路之后,也许能义无反顾的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而前进的道路上所领略的风景,怕是要用一本书才能写得尽。

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丽;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的精彩。也许你的墓志铭只能写上短短的一句,我们大多数人生来平凡,不会像爱因斯坦一样被写进教科书,也无法像乔布斯一样改变世界。但每一个认真对待生活的人一生走过的历程本身就值得欣赏、尊敬和敬畏。这让我想起之前写过的两篇短文《科学家头上没有光环》,和《**大学里,彻底的失败者》。

回忆往昔,中国人生存状态的变化之大让人惊叹。我朋友Y一家,从祖辈的贫穷,到后来搬进两层小楼;从父辈为了求学挣扎到如今在高等学府教书育人;从早先办任何事情都要找人疏通关系,到今天我们的社会逐步走上法制和规范的管理……我们的父辈一生所做的事情,也就是在裹挟了他们一生的时代洪流里,寻找生存的空间和立足的方寸之地。他们又用自己的一生,也许是毫不知情地推动了社会的巨大进步。

如今的我们的自由和他们相比何止天壤之别。于是我们大多只盯着简短的墓志铭式的摘要,而忘记了生活本身这本书。

每个人,都该为自己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