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中国
  • 精神产品物质化——经济学的一笔糊涂账

精神产品物质化——经济学的一笔糊涂账

2024-07-02 93浏览

岁末年终的时候,教学科研单位的园丁们都在忙着填写各种考核表,连受知识分子关注的百检网都少了几分人气。教学课时表、科研绩效表、奖金发放表,每个表格的阿拉伯数字都是人民币呀。对于绝大读书空有满腹经纶、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九,大家都只能在体制内的大锅饭刨食,谁多谁少,无不触动知识分子敏感的神经。

本周一中午在学校教工食堂吃饭,遇到南京高校的一位老教授,谈到了他们学校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法。“每个课时,每篇论文都可以换算成钱,把难以量化的精神产品物质化,怎么可能让大家满意?”高人的一席话,道破了目前绩效工资改革遭众人吐槽的根源。

在经济学上,非物质产品的经济评价历来是一个难题,虽然涌现了市场替代法、消费者剩余法、机会成本法、支付者意愿法等多种分析方法,但这些方法存在着理论上不成熟,研究结果可信度低的致命硬伤。比如,森林释放的氧气可以采用医院ICU病房氧气瓶中氧气市场价来评估,然而二者的生产过程不同,如何等价交换?再比如,濒危物种没有市场价值,但有存在价值,这种存在价值可以用保险市场的保险价值来测度。然而,采用支付意愿法测度的物种价值由于被调查者的代表性不强,结果往往偏低。

回到高校的绩效工资改革方案,教学工作量的量化、科研绩效的分值的经济量化,更是一个既没有理论基础、也没有数据支撑的一笔糊涂账。江苏某高校规定,一篇影响因子零点几的SCI论文科研绩效分值是160分,国内一级学报的分值是40分,国内北大核心期刊的分值是10分,一篇非北大核心期刊的分值为零,一分相当于40元人民币。看到这种无厘头的规定,该校的很多教师困惑了:姑且不谈论文写作过程中购买材料、实验分析、论文写作的物化成本、人力成本,仅版面费一项,国内一级期刊一篇论文就高达数千元,国内一级核心期刊从成本费用的经济评价方法分析,是**不合理的。一般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的分值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更是跳楼价。如果从影响因子分析,国内一级学报的IF可以达到1.7左右,凭什么国外的一篇IF零点几的论文分值超过国内一级期刊的3倍?

再以课堂教学课时为例,该校规定,一个标准学时相当于35元。天晓得这35元是怎么经济评价出来的?如果用备课过程中烧死脑细胞的营养补偿金来衡量,似乎太低了些。笔者不由得想起上个世纪90年代的某大学校园。由于工资待遇太低、教师出国、辞职、下海太多,在一个学时2.5元人民币的超低价格影响下,该校很多教学任务无法安排。无奈何之下,负责教学的副院长召开全院教师大会,号召每个没有逃跑的教师积*承担教学任务:“上课很辛苦,我知道大家嫌课时费太低。这样吧,一杯咖啡3.5元,我给大家每个学时加一元,正好每堂课的学时费能够买一杯咖啡,就当润润嗓子吧!”时间已经过了20多年,也许,在南京这样的1.5线城市,35元勉强能够买一杯廉价的咖啡。一杯咖啡=一个学时,从经济学的角度似乎有点道理:意思意思嘛,精神补偿一下,老九们就不要较真了!

更为奇葩的还在后头。华东地区某三流高校由于起点太低、要求太高,很多教师度科研绩效都不达标。出于建设和谐校园考虑,该校规定,科研绩效不达标者,可以按照1:1的比例,用教学学时来替代。领导的良苦用心可以理解,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又矛盾了:创造知识的科研活动与传授知识的科研活动过程不同、机理不一样,怎们么可以相互1:1替代?

只要智商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可以看出,目前高校越演越烈的绩效考核,存在几个致命硬伤:*大高估了没有多少基层科研工作者阅读的SCI论文的分值,严重低估了中文期刊的价值;强调了高大上的科研,忽视了吃力不讨好的本科教学;将相当一部分不能为科研绩效做贡献、但有存在价值的东西给淘汰出局了。

如果审美存在疲劳,审丑也同样会导致人们视觉和心理的疲劳。在高校呆的时间长了,看到的类似不公平的东西太多了,笔者没有精力、也没有激情去吐槽,之所以写作此文,只是想Mark一下,这种无理论基础,又无坚实调研数据支撑的绩效评估乱象,只是中国科研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看似繁荣昌盛,但终究被历史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