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留一份田地去耕耘

2024-07-02 111浏览

给自己留一份田地去耕耘

王善勇

人们都说中年危机,甚至恐惧。科研上其实也有这种危机,但未必是中年,而是一个人从博士,博士后,甚至讲师,助理教授,到终身教授这种转换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角色错误定位的迷茫和不安。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一旦自己拿到了固定位置,有了自己的团队,实验室,总算独立了,当老板了,就可以把自己或整个团队的科研像切蛋糕一样分给自己的博士生,博士后,然后push他们,就可以了。

这种想法和做法其实是很危险的,危险到很容易让一个人的科研早早荒芜。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老板,你的论文数会不断增加,署名的成果的会越来越多,但自己真正的科研能力或水平并没有同比增加。当一个老板越来越关心自己论文的数量和H因子的时候,说明他对自己的纯粹的科研越来越不自信了。

很多年前,我在香港读博士的时候,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很偶然地听到一位大教授跟一个新入职的助理教授谈话。貌似是这位世界名校毕业的助理教授跟大教授请教,未来几年,该如何努力才能拿到副教授?大教授告诉他说助理教授期间不要把自己当成老板,不要什么事都交给学生去做,而是要带着学生一起做。导师的责任不仅仅是帮学生指导一下实验,改改论文就完事。而是要自己写论文,写跟学生研究无关的论文,并且每年至少自己亲自写两篇。也就是说要留一块专属于自己的田地,去耕耘。这才是真正地战斗在**线。这样坚持下去,上副教授是水到渠成的事。当时,偷听了他们的谈话,虽然不太懂,但印象深刻。

*近,跟早些年回国的一朋友聊天,聊起国内的科研,很感慨,是既羡慕又紧张。羡慕的是国内很多朋友所在大学,研究所的软硬件设施这几年,随着国家投入的逐年增加,早就鸟枪换炮,赶超世界**。紧张的是很多熟知的朋友,一查他们的论文成果,一年十几篇,甚至有的二三十篇,而且都是很好的期刊论文。我跟朋友开玩笑说,别让我查了,我已经放弃了,根本比不过他们,实在是太厉害了。现在是要钱有钱,要枪有枪,用不了几年都是大牛了,而且目前这个势头还只是开始,前途无可限量。面对我的“嫉妒羡慕恨”,朋友却说国内并非我想得那么形势一片大好。他说,国内这几年的软硬件事实确是提高不少,拿基金项目相对欧美也容易,但平时杂事太多,很难像在美国那样静下心来深入地做研究,因为周围的人都在拼,拼论文,拼项目,拼学生,拼人脉,拼命。我们是在被裹挟着向前冲。但有时候,静下心来想一想,几年下来,真正拿得出手的东西并不多。我还是很怀念在美国“单干”的那段岁月。关键的东西还得自己亲自搞,信谁不如信自己。以后我还要坚持每年自己写两篇像样的论文,否则心里不踏实。

是啊,滚滚洪流中,留一份田地给自己耕耘,心里踏实。谨以此文,献给那些迷失在科研“中年危机”的战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