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中国
  • 107篇论文被撤事件:究竟该怎么反思?

107篇论文被撤事件:究竟该怎么反思?

2024-07-02 133浏览

*近107篇Tumor Biology撤稿的新闻成了热点话题。我觉得对此不必大惊小怪,因为这种事不是**次,只怕也不是*后一次,而很多人说的“逼良为娼”现象也并非始自今天。只不过这次事件涉及的撤稿数目较大,出版社比较有名,而且95%以上都是中国人的文章,其中还有不少是来自**高校的作者,所以才在中国引起较大的关注罢了。

不客气地说,这个杂志能闹出这么大的事,我既不意外又有点儿意外。不意外的是,我本是个药化工作者,2013年作为通讯作者发表过肿瘤药理学的文章,此后就收到过这个杂志的审稿邀请。鉴于我自己经验有限,只慎重地从中选了一篇审,其他的稿件我建议他们找别人审;但此后仍不断收到这个杂志的审稿邀请,对我拒审的领域论文也还是源源不断地发来。于是我只好给编辑去信,请他们不要再找我审稿了。当时我觉得这个杂志有点不负责任,不愿意再和他们合作。意外的是,他们*后竟然能“痛下杀手”,说明这个杂志还没有烂到家。看新闻里说,原来这个杂志从Springer变为SAGE出版,编辑队伍也重组了,但这个撤稿还是Springer干的。

杂志和出版社在纠正自己的错误,那么中国人的反应呢?官方反应一向迟钝,那么就看看半官方的中国科协是怎么回应的。据《联合早报》报道,“近日,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宣布撤回旗下期刊的107篇来自中国的论文,创下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之*。对此,中国科协火速表态:出版集团没有采取积*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发生,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和期刊编辑存在内控机制不完善、审核把关不严格等问题,理应对此承担责任”(http://www.zaobao.com/realtime/china/story20170423-752191)。

大约十年前我和国外的合作者会面时就向他抱怨过,中国学者的论文有时会被格外“关照”,甚至影响发表。我自己倒没有这种经历,而是看到这样的报道有感而发。当初我并不认为那些“关照”都是源于西方主流学者的偏见,而是觉得中国人自己应该反思,更应该自律。当然,如果遇到偏见也应该积*斗争。

一晃十年过去了,除了一些来自基层和普通科研人员的声音,并没有见到游戏规则制定者的反思,更遑论动作了。在追责学术不端的问题上,雷声大雨点小似乎已经是“标配”。作为个人*好不要抱太大的希望,否则只怕会陷入更深的失望。

回到本文的标题“该怎么反思”。问题的关键应该是:该反思的人都反思了并采取行动了吗?杂志和出版社当然要反思,也采取了动作(撤稿、整顿编辑队伍和引入机器编辑系统),中国的半官方机构也在替人家反思和采取批评了人家的行动。至于那些作者和论文第三方机构,大概就不是反思的问题了吧?如果他们真得反思,大概就是怎么做得更巧妙而不被逮到了吧?

另外我想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拜托百检网上的“好事者”和社会舆论别再呼吁管理者反思了。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反思的结果常常会让基层科研人员办各种事情的手续更繁琐--我们的财务报销手续已经很繁琐了,这两年又加上更加繁琐的国际交流的各种手续。*新增加的繁琐手续是:由于教育部对学位论文的考评中发现很多质量不合格,于是学校就在答辩之前又加上个预答辩,说学位论文质量有问题,导师和系/学院都要“连坐”。

如果官方对这个事件的因应之策,就是增加我们一线工作者的麻烦,比如说增加论文投稿的审批手续,那我们这些老老实实的人可要倒霉了--因为那些不老实的发表虚假论文获益者的所作所为,被迫要为新的繁琐手续付出更多与科研无关的时间精力。所以,我宁肯像中国科协的回应那样,让国外杂志社去整改好了。

其实在这个事件上管理者要想做有所作为,就是增加追责学术不端者的意志和行动力(很多时候无非是因为难做就不做罢了,也有根本不想做的情况)。至于对评价体系的反思,这事希望不大--这些年来让中国科研一派红红火火景象的政策需要反思吗?再说反思将把那些原来的政策制定者和既得利益者置于何地?

相关专题:107篇论文撤稿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