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关古道

2024-07-02 48浏览

讲一段蓝关古道的故事。开篇

我佛慈悲供养难,昌黎故事满长安。

潜来讲席无龙象,却说仙巢有凤鸾。

春涧深埋蓝水暖,青山峭对玉峰寒。

雄关古道曾如铁,苍海桑田一指弹。

注:唐.令狐楚 《游义兴寺上李逢吉相公》诗:“凤鸾飞去仙巢在,龙象潜来讲席空。”转借仙巢指裴航故事,“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宫,何必崎岖上玉清。”

公元499年前后,北魏于陕西扶风建阿育王寺,唐初,高祖李渊改名为“法门寺”。

因后梁僧人昙无谶译《大云经》曾预言“女主威伏天下”,于是武则天自诩“朕即如来”,召曰:“今后释(佛)教直在道法之上,缁服(和尚的黑袍)处黄冠(道士的装束)之前”,并于天授四年迎奉法门寺佛骨至东京(洛阳)明堂供养。其儿子中宗题法门寺舍利塔为“大圣真身宝塔”。中宗的从孙肃宗,再至肃宗的玄孙宪宗,迎佛骨更是无以复加。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唐宪宗令大太监杜英奇率宫人持香花前往扶风法门寺迎佛骨。在大圣真身宝塔深有数丈的塔底,密室金碧相映,池旁放着唐肃宗上元元年所赐的那袭金栏袈裟,池内注水银而浮金船,船内置金莲花而托琉璃水晶透明匣,匣内供奉佛指舍利。迎佛骨至长安,几近200里,路傍垒香刹数万,高丈余,饰以金翠彩缎,金佛玉炉,名香红烛,吹螺击钹之声不绝于耳,灯烛辉煌之艳不绝于途。进开远门,金幡华盖蔽日,宝帐香舆如云,人山人海,礼佛之声,如钱潮奔涛。佛骨被迎到了大明宫,宪宗亲自供奉三天,不理朝政,不管国事,一心礼佛。韩愈便向宪宗上了一封奏章《论佛骨表》以谏阻。

唐宪宗一见谏表,大怒,要处死韩愈,时有大臣裴度、崔群说韩愈“内怀至忠”,应该宽恕。宪宗道:“韩愈说我奉侍佛教太过分,还可以容忍;可是他说东汉以后奉侍佛教的皇帝都是短命的,怎么能说这荒唐的话呢?韩愈作为人臣,竟然狂妄到这个程度,怎么能赦免呢?”*后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韩愈离开长安后,不幸在蓝关道上因雪迷路,他的侄孙、八仙之一的韩湘子要点化他,韩愈不从,便吟诗一首,这就是有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第二年“奉佛太过”的宪宗皇帝驾鹤西归,而韩愈逝后二十一年(武宗会昌五年,845年),也发生了佛教的“会昌之难”。直到1100多年后,才在法门寺地宫发现佛祖真身指骨舍利。佛的故事已经远去,倒是“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成了千古名句,后人亦常问“蓝关”何在。

蓝关地属西安白鹿原灞河东蓝田县,县府设蓝关镇,但并不是古蓝关,蓝关随历史而变迁,但蓝关古道起于商周,成于秦汉,绵于当今,其走向大致稳定,是蓝武道(又名武关道)的俗称,唐时称商山路。蓝武道从蓝田县南七里火烧寨村上峣山,登七盘道、乱石岔、蟒蛇湾、鸡头关,经风门(封门)、六郎关,下十二筝坡(大、小坡脑),从南向北过蓝桥到古蓝桥镇(蓝桥驿),再经牧护关(蓝田关)入商洛、出武关至内乡而入南阳盆地。蓝桥镇位于蓝水河岸,向西二里的窄峪口因先秦时建有木桥而得名,在今蓝桥河村。此处两山对峙,南岸山峰陡峭,蓝关山门牌楼即设于此处的十二筝坡上。行人至此要过桥到北岸的蓝桥驿。

牧护关距蓝田县城35公里,雄踞秦岭之巅,海拔2000多米,为南北水系分界,秦时建关,称为峣关,据《括地志》载,此即为蓝田关,是蓝田古道上九大雄关之一。沛公入秦,宋金征战,桓温伐前,刘裕灭后,风云变幻,演译多少故事。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移置青泥故城,改名青泥关,建德二年(公元573年)改称蓝田关,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徙复旧所”,在牧护关恢复蓝田关,唐因之。因此,有人认为古蓝关即是峣关、青泥关。青泥关遗址在今大寨乡营上村北的北城子。大寨乡属蓝关镇,在县城南一公里灞河南岸,因晋时青泥军前哨设首寨于此而得名“大寨”。大寨向东南连绵至火烧寨有六、七个屯兵的村寨,如以逸待劳的一字长蛇阵。明清时又在蓝田南峣岭上修建蓝田关,亦称蓝关。

下面是蓝关古道的卫星地图。从图中也可见蓝桥现改成从西向东而跨蓝峪。

古道雄险、气势吞云,唐.皮日休《蓝关铭》写道:“千岩作锁,万障为栓。难图其形,莫状其秀。双扉未开,天地如斗。”青泥道上(从火烧寨峣山口到蓝桥段的山岭脊梁,古称“青泥岭”,不是蜀道上的青泥岭),蟒蛇湾相传是神仙斩蟒除害的地方;鸡头关传说是神鸡下凡灭蝎的地方;青泥岭*高处的风门又称“封门”,意为过封门后再也不能回头眺望秦川了,所以韩愈说云横秦岭家何在,看不见啊;而六郎关,传说是北宋名将杨六郎驻过之地。

神话已远,历史有鉴。蓝关古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的秦楚大道,是九大驰道之一。秦始皇五次出巡有两次经过这里。前206年9月,刘邦趁秦都空虚,攻破武关,北上蓝田峣关与秦军做*后决战。一面派郦食其与秦将议和,另一面依张良计“绕峣关,逾蒉山,击秦军,大破之蓝田南”。

1958年,蓝关古道建成一条可通汽车的简易公路,称峣山公路。从火烧寨村坡底下上峣山至封门一段,古道废弃而走公路。但有追寻古道遗风者,仍从古道上山,一个大上坡,草深路窄,有青年骑行露宿者竟推车上山(如下图)。

蓝关古道从十二筝坡(地图上大坡脑、小坡脑)下山,坡度约有30度左右,冬天下雪时,自然是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当年被困“蓝关”时,侄孙韩湘正在蓝桥驿窄峪口南岸一个山洞中修炼,闻之驰援才救了韩愈一家性命,说是骑白马飞来的。据老者言,从北坡而上,过去曾有刻“蓝田关”三字的石门,1958年修峣山公路时被炸毁了。1974年,又经古栈道沿蓝水修建了一条从蓝田水陆庵至蓝桥的公路,即312国道,从此结束了“雪拥蓝关马不前”的神仙历史。

2004年有樊民政、范有奇两位老人在蓝水河边发现2块长约1米,重达千斤的原石门石柱,消息载于12月18日西安晚报。2005年,西安交大庄为其教授同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理学家秦伯益教授闻讯后探寻雪里蓝关古道。在记者黄亚平和当地村民的帮助下,从小坡脑北坡上山,在45度的山体拐角处,来到当年“蓝关”石门,向下看崖悬壁峭,心惊魂散。后,庄为其先生撰文《唐代蓝关今何在》载于该报2011年5月1日,此时二位先生已南山81岁了。上面的照片是庄、秦在旧时毁弃的蓝关关门处,下面的照片是在河道找关门石柱。

2012年夏,余与西安交大段兴民教授等四人,在蓝田县县志办负责人及当地向导的陪同下带两部车,重度蓝关古道,近访蓝关,远眺玉山,念天地之悠悠,叹苍桑之变幻。原拟当年发此文,倏忽几年过矣。近日,重走蓝关商於古道,才拾起旧文。湖边诗社,有西湖之灵,吴山之秀,又有卫兄湘君领衔,才气横溢。余只好傍大款秦岭,也好在有白鹿南山,春秋故事,借其造化,体其阴阳。匆匆草拟七律一首于此文前。可惜,自“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后再难得佳句而望其项背,能出其右者只能是千年后气势万丈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下面是一些记事的照片。

峣山公路

12筝坡

新修的312国道蓝关段,还依稀可见废弃的旧路,可知古时为何不逢山找水而走峣山青泥岭

玉山远眺

六郎关农田、农舍,从山上引泉水的自来水

下面是古道上的一些植物。请教段教授(审计学专家)知,依次:1、2是无根草,自己的根死掉,靠吸收其他植物营养生存;3是刺苋,有旱刺苋、水刺苋、马刺苋,这个图片好像是旱刺苋;4是野棉花,或木棉;5好像野苜蓿;6是核桃;7是高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