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中国
  • 本科转专科制度可激励学生更努力学习

本科转专科制度可激励学生更努力学习

2024-07-02 17浏览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一份试行本科转专科的制度文件引发热议,制度的核心被外界总结为“本科不努力,毕业成专科”。如果把这项制度看作是对本可拿本科文凭却不努力学习的学生的一种惩罚,那么这种惩罚不仅必要,而且重要,因为它可激励大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激励学生上进的,似乎只有表扬和奖励,而研究表明,适当的惩罚可能比表扬和奖励更能激发上进动力。

2015年,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圣马科斯分校教授Dalakas开展了一项动机心理学研究,试图探究大学老师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好方式是什么?Dalakas的研究对象是修其《消费行为》课程的两个班的学生。当然,学生们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成了研究对象。

Dalakas给两个班提供了可自由选择参加的不定期小测验。学生每选择参加一次小测验,如果做得好,可得1分,如果做得不好,则失去1分。如果学生在整个学期的多次小测验中得够了5分,那么获得可选择不参加期末考试的权利。

这项政策对两个班是相同的,但Dalakas给两个班呈现获得“可选择不参加期末考试”这个好处或奖励的方式有区别:他告诉**个班的学生,期末考试是必须的,但他们如果从小测验中获够了5分,则可选择不参加期末考试;他告诉第二个班的学生,期末考试是可选的,但是,如果他们在小测验中的成绩达不到5分,他们就会失去这一选择权。

两个班的学生人数大致相同,学习内容完全相同,任课老师是同一人,学生需要付出的努力也是一样的:通过小测验获够5分。此外,给这两个班的奖励也完全相同:可选择不参加期末考试。所以,就小测验成绩而言,这两个班级原则上不应该有什么差别。然而事实是,在这项成绩上不仅有差异,而且差异相当大:**个班只有不到一半(43%)的学生*终获得了必要的5分,而第二个班有82%的学生做到了这一点。

这说明,完全相同的要求(通过小测验获够5分)被表示为潜在收益(可选择不参加期末考试)或潜在损失(失去选择不参加期末考试的权利),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相当大的差别。Dalakas后来对他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学生们普遍表示,他们不想失去选择不参加期末考试的权利。而对潜在收益,学生们则更可能“大公无私”地选择不去追逐。

这个研究结果一定程度可用经济学上的禀赋效应和损失厌恶现象来解释。禀赋效应说,一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你要其放弃该物品的难度远远高于他为得到该物品愿意付出的代价。例如,某人有一张价值100元的球赛门票,如果要他放弃,给他1000元他都可能觉得割肉般心疼,但他为了得到这张门票,可能*多愿意出200元。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例如,如果你发现自己丢了100元钱,你可能不开心;如果你发现地上有张100元的钞票,你可能很高兴,但这种高兴程度远不如丢失100元的不开心程度。

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研究人员稍早前的一项研究得到与Dalakas类似的研究结果:在影响人的行为方面即使轻微的损失也比奖励更有效。而且,这样的反馈不一定要很苛刻,因为人们似乎对无论多大负反馈都以同样方式作出反应。从进化的角度看,人倾向于避免惩罚或危险情况,而奖励很少有危及生命的影响。

如果把“选择可不参加期末考试的权利”看作是一张球赛门票或百元钞票,那么就可理解学生为什么为了不失去它比为了得到它愿意付出更多努力。显然,在当前考上大学即是成功的风气中,本科文凭几乎是大学生们已装在兜里的“球赛门票”或“百元钞票”。所以,如果有一种制度让他们感觉到这张“票”有失去的风险,那么他们可能更加努力学习去死死护着这张“票”。

另据报道,本科转专科制度并非华中科大首创,“在清华、北大等学校已实行多年,其发生几率很低,但有不错的警示效果。有人甚至宁愿退学也不愿拿专科毕业证。”这说明该制度可激励学生更努力学习其实已被实践所证明。华中科大说“试行本科转专科是一种学业救济制度,体现了人文关怀,给濒临退学的学生一条出路。”*好的救济是让人无需救济,本科转专科制度相当程度上能保证这一点,是个好制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