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中国
  • “大学生”的参加传销和韩春雨的撤稿

“大学生”的参加传销和韩春雨的撤稿

2024-07-02 54浏览

“大学生”的参加传销和韩春雨的撤稿

*近,涉及高等学校的两件事情都引起了社会上的注意。一件是韩春雨的撤稿,前几天在百检网博客上点击量占了**的优势,百检网上的博主和读者绝大多数都是与科研有关的人士,对韩春雨撤稿问题的关注和热议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另一件事情是,毕业于东北大学的李文星和毕业于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张超先后在天津因参加传销组织而死亡,有关部门出手重点清理和打击传销活动,报道揭露传销组织中“大学生”比例很高。可能是被对韩春雨问题的热情所“遮掩”,百检网上对“大学生”参加传销问题似乎很少有人提及。

关于“大学生”参加传销组织的报道已经很多了,当然,严格地说,这里的“大学生”应当是“大学毕业生”而主要不是“在校大学生”,在本文中为简便计,在说法上也“从众”了,因而这里先做一个说明。在这些报道中,把传销组织的情况、大学生是怎样加入或误入这种组织,或者逃离或者由受害者变成加害者等等过程说得很详细了,这里不再重复。

应当说,大学生进入传销组织的,像李文星和张超那样直接死亡的毕竟是*个别的事情。虽然许多人是被骗入伙,是传销组织的受害者,但是,不可否认,大多数参加者已经变成了加害者。他们坑害自己的家人、亲戚、同学、朋友、“网友”以及一切可能加害的人们,尽管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发财仍然只是遥远的梦想,他们自己也吃了不少苦,而且大多数仍然在吃苦,但是,他们在不断作恶是一个事实。说这些人已经成为社会恶性肿瘤中的癌细胞毫不过分。

问题是,大学生进入传销组织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很多文章认为,大学生加入传销组织的原因之一是就业形势所迫,还有的人强调这些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贫困。就业的压力和家庭的贫困固然是一些大学生参加传销组织的可能原因,但是,我觉得,这些文章大都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急于成功”。

如今向青年们宣传的“成功”,*基本的是发财。一个人发了大财,就算是成功了,不然,只能算失败者。而快速致富的就是英雄,就能够得到社会的尊重。当然,所谓成功的也不一定只是发财,出名、做官等等,都是成功的重要标志,名利双收,那是*好了。但是,无论如何,快速成功总是能够得到人们的敬重。快富、快速成功,似乎是大学生们长期受到的宣传和教育。

快速致富,快速成功,似乎是一个*正当、*正常的渴求,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是,人们更应当懂得,对于出生普通甚至有些贫苦的大学生来说,通过合法手段快速暴富只是一个神话,更科学一点说,是一个*端的小概率事件。

所谓小概率事件,就是我们平时行事不应当作为正常选择的方案。比如,买彩票中大奖,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如果有人想把买彩票中大奖作为发财致富的手段,这个人会失败得很惨,这不应当作为一个正常选择的方案。

通过合法手段可能快速致富发财的,可以是富二代,他们继承父辈的财产可以快速富起来;也可以是官二代或者类官二代,他们可以通过父辈的人脉关系利用法律的空子合法地快速致富。

但是,普通老百姓的子弟特别是贫苦人家的子弟却没有这种先天的优势,他们只有靠自己的不断努力,逐步积累知识和资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前进,以取得成功。他们不可能一夜致富,他们没有官二代和富二代的优势。现在,国内的不少大富大贵的成功人士也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快速致富的,他们都经过了较长时间的积累,充分运用了自己的知识和才能,而且正好遇到了难得的时机。快速成功的鸡汤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对于出身贫苦、就业压力又大的大学生来说,传销组织的宣传是很有吸引力的,似乎是快速成功的一条捷径。参加传销组织的大学生并非不知道传销是不合法的,但是他们轻信或者幻想传销可能会合法化,或者能够逃避法律的追查。“快速成功”的长期鸡汤教育与传销致富的洗脑使这些受过高等教育有一点文化知识的青年人失去了正常人的理智,这就是所谓“利令智昏”。

韩春雨的问题,当然与传销是两类不同的问题,何况韩春雨问题正在调查之中,其性质如何,严重性如何,现在都还不知道。我在这里说韩春雨,并不是评论这个事件本身,而是从撤稿这个无可争议的事实出发,从*轻的“失误”这个角度,来讨论我们在处理类似事情的过程中,有没有值得吸取的教训。把轻的问题说重是不好的,把可能是重的问题从轻的方面开始讨论却没有关系。

韩春雨的问题,说得*轻是个什么问题呢?一开始投稿就不够慎重,致使后来陷入被动,不断地用谎话搪塞外界的质疑。

说他说谎有证据吗?他一直坚持说,他自己是可以重复论文结果的,结果证明这不是事实。编辑部说他后来提交的数据并没有达到可以发表的程度(他的论文可是发表了的!),就是一个证据。

我对韩春雨的具体实验内容并不懂得,但是,作为科学工作者,我知道,对于自己的实验结果或理论成果,在整理发表之前一定要再三核实,排除可能的错误。对于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成果更是如此。一旦弄错了,不但会造成重大的社会损失,也给自己的声誉留下不良的记录。

但是,如今的风气似乎并不是这样,有些人就鼓吹有了结果就要快速发表,不然就可能被别人抢了先。从原则上说,有成果就快发表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甚至是完全应当的。但是,这成果必须是经得起检验的,至少自己要好好地检验一下,自己要重复一下,看看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弄错了。决不能看上去很好就立刻写东西投稿。

如今常常可以见到一些青年人抱怨自己的导师,说自己辛辛苦苦写了论文,交到导师那里,导师却“束之高阁”,不着急发表。其实,导师岂有不喜欢名利、不想多发表一些论文的?导师的“束之高阁”,肯定是有他们的考虑。一般地说,导师对于论文的质量和意义有他的看法,其判断要比学生准确和高明。有时候,对论文中的一些问题的论断和表述,他也需要再考虑一下,很多时候,等一等是必要的。这里,不能过于急于求成。等一等,就有可能会发现一些考虑不周之处。

如今在青年科技工作者身上,“急于成功”的焦虑,是普遍存在的。这与我们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很有关系,所谓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真是如此。所以,大家都希望“一鸣惊人”,从而出人头地。

我们的宣传媒体也常常吹捧那些一举成名的事例。去年新华网有一个讨论话题竟然不顾事实地杜撰出“副教授十年没发文章,如今一夜间成诺奖级科学家”的标题。其实,在如今的以实验结果为基础的科学领域,如果真的十年没发文章,是不可能一鸣惊人地发表**流的论文的。让科学家耐得住寂寞,做好的工作,这是完全可能理解的。但是,现在的情况下,离开了主流科学界,离开了与同行的交流,自己关起门来做研究,做不出来很好的工作。

一般普通的青年人刚走上研究工作岗位,如果想自己一下子就做出一个特别优秀的工作,一鸣惊人,出人头地,这也如同前面所说普通的甚至贫困的大学生一下子发大财一样,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青年人有一个真正厉害的“诺奖级”的好导师,给他指出一个可能的方向,出一个好的题目,这就有点像前面所说的富二代或官二代容易富起来那样了。普通的科研青年也只有踏踏实实地工作,先“捡拾一些芝麻”,在工作中积累经验,逐步提高水平,争取“步步登高”,取得向高水平的科学家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慢慢地,才可能做出真正好的工作。

如果不是这样,光想着命运之神的眷顾,时时幻想着能够一下子做出超**的工作,那就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利令智昏”,“不由自主”地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急于成功真不是什么好事,做科学研究的年轻朋友还是要稳重一些,谦虚一点,才能够一步步走向成功。

如今时兴讲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确实有一些好的思想,孔子说,欲速则不达,就是一句很有道理的话。有关方面在政策制定和宣传教育中,都应当考虑避免“急于求成”的问题。